中國的古錢幣大觀 |
發布日期:05-12-23 18:1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來源:搜狐IT 1 骨貝 貝幣是夏、商和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換幣制。原貝是最原始的交易媒體, 其后為求方便,海貝采取不易,乃雕骨仿制,而有骨貝。本品原是香港一位年越古稀的收藏者所有,輾轉進入本室,其真確性應是無疑的, 據稱從河南殷墟出土。 錢幣長: 26mm, 闊: 17mm ![]() 2 玉貝 夏,商至西周時期形狀類似貨貝的原始交易媒體,今所見的除了玉制貝形外,還有天然海貝殼,石質,骨質,木質,螃,銅,鉛,銀或金等質地,玉貝的腹部中間磨有縱溝,端部有小孔,幣面無文,通常長:1.3--3.5cm。 注: 本藏品真偽未明, 仍待進一步鑒定。 錢幣長: 20mm, 闊: 13mm ![]() 3 銅貝 人類歷史上最原始的錢幣, 可稱為中國銅鑄幣之鼻祖。出現于約公元前14-11世紀, 雖然商代時已有記得, 但仍尚未廣泛使用,相信到了西周及春秋時期,仍普遍流通, 按一般考究認為: 它應隸屬商代之物。 錢幣長: 22mm, 闊: 14mm ![]() 4 西周 (前11世紀~B.C.771) 春秋 (B.C.770~B.C.476) 斜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至戰國初年周代的貨幣, 幣身有"武"字, 鑄于周王室畿地區(即洛陽一帶), 青銅制, 為一種大型鏟形斜肩的有銎古幣, 空首布的設計意念源鏟形農具, 銎為農具上作為木柄的承接孔, 而把農具的模型用作于貨幣, 此乃中國貨幣之始, 由于幣的頭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到了戰國中期的布幣已沒有"空首"的特征, 稱為平首布,秦及西漢廢用, 自后新莽復古, 平首布再次出現(見NGC-68; NGC-72及NGC-49), 此外布幣已基本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錢幣長: 85mm, 闊: 45 mm ![]() ![]() 6 戰國 (B.C.475~B.C.221) 齊 平首平肩方足布 (平足布) 布幣上有"郎"字, 鑄造地點為《左傳》所載魯國春秋隱公九年時的夏城。青銅制, 為戰國中至未期貨幣。 錢幣長: 55mm, 闊: 37mm ![]() 7 趙安陽小方足布 戰國中~末期,青銅制 錢幣長: 47mm, 闊(最大): 31mm ![]() 8 燕 磬折明刀 一般認為是先秦(公元前220年或以前)的戰國末期燕國貨幣。刀幣是青銅制品; 因幣上有”明”的古字體,故名明刀。明刀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稱"磬折刀"。 錢幣長度: 133mm ![]() 9 戰國 蟻鼻錢(鬼面錢) 楚國貨幣,由貝幣形狀演化而來的銅幣,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鑄有陰文,觀之鬼頭, 看來很像螞蟻的鼻尖而稱之;又因其上刻有似「貝」非貝的怪異字形,故又稱鬼臉錢。它們大小不一,重量亦不等,鑄造工藝己脫離就范刻文的原有方法。因為比刀布交易方便,而且使用時間較長,所以廣大的地區都有它的跡,可見楚國的貨幣經濟文化在當時于較高的水平。 |
上一篇:五字鑒別古錢法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