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造大清銀幣光閃閃 |
發布日期:08-10-20 19:37:37 作者: 新聞來源:天津青年報 新聞點擊: |
“袁大頭”銀圓正面鐫有袁世凱側面像、背鑄嘉禾圖的銀圓,民國三年始鑄于天津造幣總廠,這是老百姓對它的俗稱。它是民國北洋政府1914年(民國三年)二月公布的《國幣條例》所確定的國幣,在中國銀元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袁大頭”鑄造數量之多,使用范圍之廣,延續時間之長,在那個貨幣混亂的年代是一枝獨秀的。“‘袁大頭’鑄造了有五億枚之多,全國各地都在使用。”錢幣收藏家邱思達先生表示,清末,外國幣在中國行用,失去了貨幣自主權;對內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權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長官為增強各自的財力及擴充軍事力量也紛紛制造和發行貨幣,貨幣金融十分紊亂。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令江南造幣廠歸財政部管理,主張把鑄幣權集中于中央政府,并著手定幣制。 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后,見到市場上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而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圍,規格不一,折算繁瑣,對收稅、發餉、交換都有不便,民眾積怨,同時為了解決軍費,也需要借助于貨幣,并趁機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自《國幣條例》公布后,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準確,易于識別,很快被民眾接受,流通各地。 邱思達認為,袁大頭的發行,對抵制外國銀圓起了一些作用。袁大頭發行后,廣大民眾愿用國幣,不要“洋錢”。如在1919年“五四運動”反帝高潮中,上海錢業公會宣布使用袁大頭,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錢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亂制各式銀圓的現象。因當時頒布的《國幣條例》明確規定:“國幣鑄發權專屬于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圓銀幣,政府以國幣兌換改鑄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國幣。”(兩大圖為光緒二十二年北洋機器局鑄造的一元幣的正反面) |
上一篇: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通寶的鑒定方法 |
下一篇:古錢的銅色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