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損錢取銅的歷史考察 |
發布日期:08-10-20 18:27:56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失。當然,也不排除錢幣磨邊求整求美的可能性,畢竟這時的鑄幣形態正向工整美觀的方向發展,但那種傷及文字的磨邊做法,應不是此種追求的表現。
西漢的磨郭五銖與后世的不同,磨郭的程度相對較輕,往往以不損傷文字為限度,只磨取外郭。如洛陽淺井頭西漢墓出土“錢幣223枚,皆為五銖錢,……亦有的郭被磨去或僅磨去一部分。”⑦根據磨郭程度大小,磨郭五銖可分為細郭式、殘郭式和無郭式三種。西漢后期磨郭五銖的出現,與五銖錢形制特點有密切的聯系:西漢標準五銖錢錢肉較薄,外郭則較厚,外郭部分占有錢體較多的銅,占有的錢面卻較小,這樣,磨取銅錢外郭可以獲取盡量多的銅,而又不過分影響錢的外觀。另外,在貨幣的社會心理層面上,雖然那時王朝衰敗之相已顯,鑄幣減重傾向有所抬頭,但由于漢武帝鑄三官五銖以來,五銖錢形制一直相當穩定,流通領域只能接受這種較“溫和”的磨郭五銖存在。 考察出土實物發現,磨郭五銖的外緣往往相當光潔,與精整的三官五銖的外緣無異,推測應有相當的磨郭五銖是官府鑄幣機構所為,尤其是那些“細郭五銖”,當是官府鑄錢工匠在磨鑢新錢邊郭時,故意修磨過度所致。民間的損錢取銅、私鑄同官府鑄幣是一對互動的關系,它們都有求利的取向,二者對錢幣的態度和行為往往互相影響。 新莽時期,損錢取銅的方式 |
上一篇:五字鑒別古錢法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