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鑒賞秘要 |
發布日期:08-10-20 18:25:53 作者: 新聞來源:中國收藏網 新聞點擊: |
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準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于一邊的現象,但出于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于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后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 二、古錢幣形制鑒別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征,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后“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周錢文應具三晉兩周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征。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 |
上一篇:古代銀幣收藏13問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