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的俗稱 |
發布日期:08-10-20 18:15:21 作者:邊崇仁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錢幣還沒有出現以前,上古的人們為了換取生活所需,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但物物交換卻存在著諸多不便,于是就產生了交換的媒介物,錢幣便應運而生了。在長期的使用錢幣的過程中,人們根據錢的大小、厚薄、文字、造型等特征給它們起了許多俗名。這些俗名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一、鬼臉錢與蟻鼻錢 天然貝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實物貨幣。到了戰國時期,天然貝即被銅貝代替。有的貝面鑄有銘文,銅貝流通于戰國時期的楚國一帶,其狀為不規則橢圓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最常見的一種銅貝面文像一張嚇人的鬼臉,丑陋不堪,俗稱“鬼臉錢”。還有一種銅貝,其面文通常釋作“各六朱”,因三字連寫,筆畫像一只螞蟻,又因穿口像鼻孔,看去似一只帶鼻孔的螞蟻,所以俗稱“蟻鼻錢”。 二、印子金 戰國時期的楚國曾通行一種稱作“郢爰”金版的金幣。這種郢爰金版形狀類似豆腐干,上面打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印記,以“郢爰”居多,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像—枚枚印章,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印子金”。 三、榆莢半兩 西漢初期,沿襲秦制,仍用半兩銅錢。因私鑄甚盛,故大小不一,其特征是肉薄、孔大,有的錢直徑僅2.1厘米,而穿徑就達1.3厘米,重量不及1克。這種錢很像榆樹上的榆莢,俗稱“榆莢半兩”或“莢錢”。 四、蛇目半兩 《史記·平準書》記載,西漢孝文帝時因慮莢錢多而太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重四銖。有一種四銖半兩,穿孔甚大,錢面有二至三層形似外廓的闊緣,“半兩”二字窄而長,錢文一半在高處闊緣上,一半在低洼錢肉上,使錢體本身形成上下兩層或三層。因其形狀像蛇的眼睛,故俗稱“蛇目半兩”。 五、雞目五銖 據《事林廣記》載:“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鑄雞目五銖,大廓,其‘五’字內上下圈中有星!钡清X幣界經常談到的雞目五銖乃指西漢時期所鑄的小五銖。這種五銖錢大者直徑僅1.2厘米,小者只有1厘米,穿上下往往有橫畫或星。錢形雖小,但是鑄造精美者“五銖”二字清晰可辨,錢體往往被水銀古色覆蓋,閃閃發光,好像雞的眼睛,故俗稱“雞目五銖”或“雞眼錢”。 六、男錢 王莽所鑄布泉,懸針篆書體,錢徑為2.5厘米,重約3克。此錢輪廓高峻,錢肉厚實,鑄造精美。民間認為佩帶它可以生男孩,所以俗稱“男錢”。唐朝杜佑《通典》曰:“布泉,世謂之男錢,婦人佩之,生男也。”清朝葉德輝《古泉雜詠》曰:“ |
上一篇:出土的銅元如何保存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