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東
從明朝中后期開始,我國因充足的白銀儲備而確立了以白銀作為本幣的銀本位體制,至民國24年,已足足有將近五百年的歷史。國人的日常交易和收支用的都是銀錠與銀元,計算的單位也都是銀子,甚至連近代貨幣金融的場所也都稱作銀行。白銀貨幣在我國有著如此悠久的傳統,卻由于國際形勢所迫,最終不得不廢棄。
1935年,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鑒于美國推行白銀法案后,在國際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致使中國的白銀大幅外流,甚至超過了鴉片戰爭前的狀況,因而廢除了銀本位的貨幣體制,采用法幣作為紙質本位貨幣。隨后,國民政府徹底收兌民間私藏的白銀通貨,用以換取英鎊美元作為準備金,并規定法幣壹圓兌銀元壹圓。
圖1為中國銀行在1935年推行幣制改革后發行的天津版壹圓法幣票。正面為農耕圖,背面是花紋環飾的數字面值與外文,中間為船洋背面的帆船圖,以示等值。
傳統的貨幣歷史學界公認這次幣制改革具有進步意義,在當時,情況確實如此(但把民眾的白銀集中到統治者手里,實在是對百姓財富的根本性掠奪)。由于和英鎊美元這樣的強勢貨幣掛鉤,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法幣幣值穩定,商民使用皆稱便利。然而,世事并不太平。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為了軍需開始大量印發貨幣;又由于日方套兌的因素,法幣在1940年終止了外匯市場買賣,幣值開始下跌。至抗戰末期,法幣的發行量已然比戰前增加了約四百倍。
抗戰勝利以后,中國本該大力恢復生產建設,可是國共內戰又起。國民黨為了支付戰爭所需,仍然開足馬力拼命印鈔。至1948年的3年間,貨幣增發超過一千倍。這樣的超級通脹,使得人民的積蓄統統化為烏有。這還沒完,1948年5月以后推出的金圓券又把民眾手里最后的硬通貨都徹底劫掠干凈,直至解放軍打過長江,把國民黨趕到南方。
圖2的紙幣是浙江省銀行于1949年發行的壹圓銀元兌換券,正面左側是省會杭州的景物,右側是孫中山側面像;背面為花紋、數字和銀行主管的簽字,中間又是船洋背面的帆船圖。這
張鈔票流通的時間極短,連十個月都不到,在當時的舟山發行。時值國民黨軍隊日薄西山、窮途末路之際,國民政府只得重新拿出銀元作為本幣,并在海南島開始鑄造老銀元,錢幣界稱之為海南版。中央銀行也開始印制銀元券來兌換,又規定壹圓銀元券兌換一枚銀元。這真是又一次的輪回,只是這次已是末日余輝了。
回想當初取消銀本位,是由于受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歐美各國紛紛取消了金本位,競相壓低本國貨幣匯率,不斷注水貶值以自救,就如同當今各國的貨幣寬松政策一樣。但紙幣一旦與實物貴金屬脫鉤,純粹依賴政府信用的話,誰又能肯定法幣案例不會再現呢?筆者不禁想到世界著名經濟學教父大衛·李嘉圖的名言:“如果一個政府只顧自身的利益而不斷地增加紙幣的印發量,從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惡果。那么到底由誰來為此負責?又有誰來制約它和監管它?”
大師在二百年前發出的質問,時至今日依然振聾發聵、擲地有聲。政府從自身立場出發,當然是希望發行的貨幣越多越好;政府當然也會自律,可局勢的發展往往很難人為控制。無怪乎2008年后,世界銀行的行長佐利克又重新發出恢復金本位的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