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福壽山石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居攝二年(公元7年)鑄造了[國寶金匱直萬]。這枚錢的面世,除錢型獨特新穎、美麗端莊外,它還開創了中國錢幣史上巨額大錢的先河,從此也為新莽政權的垮臺埋下了隱患。
王莽攝政后,先后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幣制改革(史載三次),一改以往“五銖”錢幾乎獨行百年的舊制。分別頒布了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包括大泉五十)、以及貨泉、布泉等新幣與“五銖”錢并行使用,后來又停鑄“五銖”,推行新幣。
此間王莽還發行了逆天虛值大錢——[國寶金匱直萬],用此錢搜刮了無數社會上流及商賈手中的貴金屬--黃金。明則兌換實則掠奪,以一枚[國寶金匱直萬]索取受兌者一斤黃金(時下一萬枚五銖錢才可購得一斤黃金),孰輕孰重,百姓不言自明卻也無奈,直此王莽完成了他精心謀劃將黃金及其制品悉數收歸國有的計劃。這些虛值大錢的運行,形成了國家膨脹的經濟政策,造成了國富民窮的混亂局面。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上層人士也怒不敢言,在他們心底確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王莽政權的執政基礎受到了嚴重破壞,在其攝政僅十五年即公元二十三年被殺,新莽政權壽終正寢。
歷史上王莽篡位及攝政聲譽雖褒貶不一,但就其鑄造的錢幣而言卻在中國貨幣史上留下了重彩一幕。今天展示的這枚[國寶金匱直萬],它既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錢幣天圓地方的特征(幣首),又創新性地將這一規律發展到了極致(此錢牌上圓下方)。若分體看,幣首是枚完整的方孔圓錢,上書“國寶金匱”四字,為懸針篆、直讀。錢牌的下部為方座,中豎內有“直萬”二字,亦為懸針篆、直讀。從總體看錢幣上部代表天園,下部方座又代表地方。整枚錢幣充分展現了古人集藝術、審美為一體且又巧妙表達了錢幣宇宙觀的智慧結晶,堪稱一絕。
因[國寶金匱直萬]為王莽實行黃金國有政策時的產物,或因當值過高,無法流通,致使其存世罕少、一幣難求,故而被泉界譽為《中國古泉五十名珍》。《簡明錢幣大辭典》及《中國古錢大集》兩本錢譜均明確標注其存世量僅在兩品之內,堪稱古泉魁首。然,近數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大開發以及互聯網的貫通普及,[國寶金匱直萬]不時有所發現,過去僅以數枚計算的狀況已成歷史。但具筆者觀察,目前在互聯網展現的這枚錢幣,雖有真品顯現也不乏有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個別不法商販利欲熏心已有復制,它們流入市場以達亂真程度,望廣大泉友擦亮眼睛提高泉識,謹慎對待,避免收納贗品給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國寶金匱直萬]按照常品來看,其幣首直徑為28.2 MM,穿經8MM,方座寬、高均在27MM左右,總高約 57 MM,厚度在2.5MM左右,重約20克,有長短頸之分。
本博今天展示的這枚[國寶金匱直萬]為脫譜品,其幣首寬度為31.5MM,穿經9.8MM,底座高28.5MM、寬30MM,厚度達8MM,總高為60.5MM,重80.24克,中頸,其厚度是常品的3.2倍,重量卻是普通[國寶金匱直萬]的4倍有余。
其材質為銅合金,是品雖然歷經兩千余年,但幣材仍保持完好并有明顯壓手感。它表面界于生坑與熟坑之間,紅斑綠銹清晰可見,余銹深入骨髓,包漿純熟,部分界面有黑漆古、水銀古留存,更為神奇的是用高倍放大鏡微觀錢廓邊緣處可見金沙成分。這種典型的古泉特征表象絕非一般造假者能及,即便是古幣制假高手也會望塵莫及不能為之。故而此枚[國寶金匱直萬]為大開門到代真品,至于它為什么如此厚重特別,本博以為其可能為試鑄樣錢仰或鎮庫大錢一類,由于其流通的可能性極小或者并未流通,存世寥若晨星、愈顯珍貴,今上博請泉友欣賞評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