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古幣中,不時會出現一個地名、幾處鑄地的情況。筆者常常疑問究竟是因為同一個地方、不同國家都去鑄造,還是不同國家的不同地方湊巧用了同一個名字,后查閱相關資料才逐漸名白其中的緣由。這里筆者以其中最常見的安陽方足布為例,試述一二。
古幣學家丁福保在《歷代古錢圖說》“安陽”拓圖下寫道:“《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年撥寧新中,更名安陽”。其中兩品拓圖在“安”字下多一斜筆。另在“陶易”條目下注明:“即陶陽,書,東出于陶邱北說文在濟隱,鑄“左”、《國策·秦》封君以陶。”列陶陽拓圖六品陶邱背均“右”兩字。過去的錢幣目錄中分為“安陽”和“陶陽”兩個名稱,后經考古及古文字專家研究確認,“陶”字是“安”字的另一古字寫法。
1995年出版的《中國錢幣大辭典》里《平擋方足平首布》一節中,在“安陽”條目下注明:安陽“鑄行于趙、燕兩國,流通于三晉地區”,“安陽,古地名,趙、燕、韓、魏皆有之,趙國又有東西二安陽。”依錢型和字體,此錢之“安陽”應指三地:
其一,趙西安陽。錢體寬大,腰身微向內收,字體粗放,背無文字者,為趙九原郡之安陽所鑄,其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一般通長S厘米,身長3.4厘米,肩寬3.2厘米。
其二,趙東安陽。錢體輕小,腰身明顯內收,字體略呈長方形。“安”字下多有一斜筆者(圖1),為代郡之安陽所鑄。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年),“封長子章為代安君”。此地一說在今河北蔚縣西北,一說在今河北陽原縣南。趙東安陽布一般通長4.2至5.4厘米,足寬2.8至3.3厘米,重4.5至5.5克。
其三,燕安陽(圖2)。錢體較小,腰身明顯內收,字體略呈橢圓形,背有文字者,為燕之安陽所鑄。燕國安陽的地望,裘錫圭認為:“安陽關故址,在今河北省完縣西北,跟燕邑曲逆、唐等故址極近。它所從得名的安陽,在戰國時代也應該是燕邑。”這個安陽大概就是燕安陽布的鑄造地。燕安陽布一般通長4.2至4.5厘米,身長2.9至3.1厘米,肩寬2.3至2.7厘米,足寬2.7至3厘米,重5.2至6.9克。
2006年7月,北京市廣安門內大街廣義街5號院,燕薊古都城遺址范圍內出土了戰國平首布幾萬枚,其中揀選出的安陽布數量最多,約占出土總量的3%至5%。此外還有宅陽和平陽方足布(圖3、4)。但是,安陽布中數量最多的是趙東安陽,很難尋見燕安陽。一般認為,燕國安陽小布是在三晉方足小布的影響下出現的,據此推測,戰國中晚期,燕國的經濟、商業活動遠不如趙國發達;燕明九是當時燕國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從近年各地大量出土尖首刀來分析,燕國地界以行用燕國刀幣為主,因此,燕安陽等方足小布鑄行量很少。(真珠)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原標題:此安陽非彼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