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園丁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制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并明確鑄錢幣鑄造“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查遍資料,現在半兩錢幣大大小小才引發藏家們的注意。那就是,大小不同的半兩錢,都是半兩嗎?
網上的一份考古資料,說明了一次出土的半兩錢幣有大小不同:
咸陽遺址長安張堡,于1962年冬發現有“杜市”印的釜里裝有1000枚古錢。除了有兩甾錢1枚,7貝益化錢2枚外,其余均為半兩錢。這與 《睡虎地秦簡·金布律》中的“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相符。
第一類:錢徑較大,最大者3.7cm,一般的3cm以上,最重者11g,一般為6-7g之間,錢穿大多不規則,周邊有流銅現象。錢文古樸、粗放,沒有一定的規格,認為使用的是泥范。總計148枚,占全體的16%。
第二類:錢體大小厚重不一,較為小、輕、薄,一般錢徑2.5-2.8cm,重3-6g,鑄造粗劣。共738枚,占79.80%。
第三類:規格重、大、厚,規范化,直徑均在3-3.2cm,重為6g左右,相當于秦制的八5,6钅KG-*2朱;厚0.15cm,錢穿方正。鑄造技術先進。錢文規整。有38枚,占4.2%(表3),
這是我的半兩錢,肯定不是完整系列。大家展示的大半兩比較多。小的很少。第一、我們一定要用常識來認識古代錢幣。就是,古錢幣一定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方便人民使用。第二、我收藏了很多古代小為錢幣,很多藏家都有,零錢,小錢幣是客觀存在。第三、今天的銅材價格不高,但是在2000年前,是稀有金屬。一枚古錢相當于現在1元人民幣的價值,它下邊就應該有角幣。
那么,半兩錢幣的大大小小應該是怎樣確定幣值呢?
第一、半兩錢,是基本的貨幣單位。正如人民幣1元,向上的單位還有 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半兩錢在圜錢時代,重一兩十二銖是秦國的,這是36銖錢。那么戰國的秦國惠文王鑄造了半兩錢,以十二銖為基本單位。
秦國統一天下以后,秦朝的半兩錢,就是仍然使用以 12 銖為基本單位的錢幣制度。向上,必然是一兩 24銖、一兩半36銖、二兩48銖、五兩120銖、十兩240銖。( 黃金如果以銖數鑄造同樣的錢幣。就是某種錢幣株數與黃金價值的倍數之比,這個我們還不好探究,沒有資料。)
12銖、半兩以下的錢幣分割就是必須研究的。 12銖只好分為 6銖 3株,如果細分,還可以有一株、二銖。可能性存在嗎,存在。雖然麻煩,使用重量分割,只能如此。十二銖以下,只能如此分解;否則,我們就不會認識五銖錢的出現,古錢幣零錢十進制的重大意義。
我這兩個“半兩”錢幣,一枚有“三”字,另一枚顯然是“ 三銖”。
上問半兩稀見,星月半兩少見,金貝半兩、太常半兩首見。這幾枚錢幣都和上邊的半兩錢等大。
我們看到兩淄錢幣,考古學家說是秦國貨幣,并說可能是和半兩錢同時使用的。但是,我們大家分析一下,看兩淄錢幣的鑄型,比現在見到的秦半兩,工藝先進,有方孔和邊緣,兩淄不應該是戰國秦國鑄幣,應該在秦國統一以后鑄造。半兩,為何又弄出個兩淄?這是有特別意義的。就是半兩可以分為兩淄,就有了一淄、六銖的錢幣,之后,再劃分為半淄(三株),兩淄,就如人民幣,一元==10角。淄,成為下一級貨幣單位。
沒有兩淄錢的時候。這個錢幣鑄造出兩個半字,就是半兩之半的意思。
我現在感覺到,戰國秦和統一之后的秦國的半兩錢,難以區分。漢朝的半兩,鑄造工藝水平和兩淄錢很接近。
我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三點意見
第一、秦國半兩和秦朝半兩,是一個系統、規范的錢幣體系;
第二、秦半兩以12銖為基本單位。向上以倍數為錢幣單位,向下,以減半為貨幣單位。已知最小的半兩貨幣為三株;
第三、我感覺兩淄錢從工藝上看,應該是秦朝統一后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