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滿泉城
宋代非行用金銀錢存世量少。 一,因為宋朝幣制不統一,有銅錢專行區,鐵錢專行區,銅鐵錢兼行區。史載,各區各自為政有專門鑄行鐵錢監。一些鑄造鑄造大觀通寶鐵錢的銅母錢便是珍品,鐵母錢書法雋永,彌足珍貴。據文獻資料載,宋代除了以年號銅錢為主流貨幣外,尚鑄過大量的金銀錢,其中以徽宗朝為最。宋代的金銀錢都為宮廷所據,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賞賜之用,《武林舊事》卷三《歲除》:“并隨金錢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賜親王、貴邸、宰臣!绷魅朊耖g的金銀錢,多為賞賜,或節慶之日,皇家交撒金銀錢時所得。
二、史載宋代鑄有大量珍貴的重金銀宮錢,其中尤以徽宗當朝為最。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掠走大量金銀宮錢。南宋史學家李新傳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引《宣和錄》中記錄:“上皇閣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閣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閣分金錢十一貫,銀錢二十貫。”總計被掠走的金錢有71貫、銀錢達142貫之多。金人一向通用白銀,以五十兩為一鋌,兼有別的等級。那些被金兵掠奪的金銀錢運回金國后被大量的熔鑄為鋌,這是造成宋代金銀錢存世稀少的主要原因。少數流落至民間的金銀錢,經過幾百年的輾轉流傳,也多已堙沒。
宋代金銀錢鑄造特點:宋代的金銀幣鑄造是單獨體系,錢文的版式也不同于流通錢,制作大多漶漫,精整者極少。從現今存世的宋代金銀錢的實物來看,北宋的銀錢錢文以年號為主,南宋則以吉語為主。其中宋徽宗時期所鑄的年號種類最多,上至圣宋,下至宣和俱有鑄造。宋代銀錢中以宣和元寶旋讀銀錢較常見,次而是太平通寶銀錢,其余品種皆難得。
宋代金銀錢用途:基本用作賞賜、供奉、洗兒、婚聘、殉葬之用,或到金銀鋪兌換成其他貨幣使用。這些金銀錢大部分由少府監掌管的官府手工場文思院所鑄造。宋代有“錢必成文,金銀成錢”之規定,即金銀之物可折合成銅錢來進行結算。宋代宮廷中使用金銀錢的現象較為普遍,宋代張和甫所撰《張氏可書》中記有宋徽宗禪位后,曾經便裝到東京街市上游玩,用十文金錢買了一個蒸餅品嘗的故事,可見皇帝口袋里的零用錢也比普通百姓所用貴重得多。
元代鑄有一種背文“半分”的大觀通寶,應該是元朝初期的折銀的權鈔錢,大小與宋大觀折三錢類似,現有一枚藏于上海博物館。
御書錢,首創趙匡義淳化元年990年真、行、草三種書體的淳化元寶錢文,至道元年995年又寫了至道元寶三品,繼而北宋每當改年號必有當朝皇帝親書錢文,直到欽宗靖康通寶、其間最為推崇的是宋徽宗在位26年中鑄行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圣宋通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等錢,精美絕倫,嘆為觀止。北宋的御書體錢幣的書法和鑄造工藝推向巔峰,是北宋錢當之無愧的極品,也是中國貨幣史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