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 山 泉 聲
為了鎮災防災、祈求吉祥、永鎮財富,秦漢時期所鑄的半兩鎮庫大錢,開創了鑄造鎮庫大錢的先河。歷朝歷代紛紛仿效,且時有所創新。直至清代,鎮庫大錢的鑄造更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待到清末,制機幣的出現,并逐漸取代了方孔圓錢,延續了2000多年的鎮庫大錢才嘎然而止,退出了歷史舞臺,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滿清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宣統退位,共267年,計十個年號,如果算上僅存續了69天的“祺祥”,為十一個年 號。和歷代帝王一樣,攺元必鑄錢。清代每一個年號都鑄有錢, 鎮庫大錢也絕不例外。考察清代鎮庫大錢,從錢背面的錢文來看,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背面錢文為“大清鎮庫”字樣;另一類是背面錢文為“鎮庫”二字。(本文暫不討論無“鎮庫”字樣的大錢)下面我們作分類展示、說明。一、背面錢文“大清鎮庫”字樣的大錢。錢面都是各代皇帝年 號,錢背“大清鎮庫”四字,正背錢文皆楷書。且每代必鑄,代代相傳,形成系列。每一個系列,從文字書法到型制,都盡量保持一致,整齊劃一。具體可分以下四類。1、銅質,緣刻十二生肖鎮庫錢,直徑70毫米左右。
質鎮庫錢同版,銀、銅共鑄。
“祺祥”政權僅存續69天,而鎮庫大錢仍照鑄不誤。
無論材質還是紋飾,都比較靈活,不受任何約束,隨意馳
騁,但都按照清代行用錢的的標準,標上錢局的名號。可
見朝廷對此類錢未作統一規定,任由造錢局各行其是。
5、寶同局(大同)鑄康熙通寶鎮庫錢,背滿漢文,銅質,
直徑110毫米。
作為地方政府的鑄錢局,已經打破了前朝鎮庫錢不標
錢局的慣例,而且滿漢同堂。
直徑120毫米。
寶泉局鑄咸豐元寶鎮庫錢,背滿文寶泉,銀質,母錢,
直徑120毫米。
兩錢同版,銀、銅共鑄。作為中央政府直屬的鑄錢局,
也赫然標上自己的名號,說明鎮庫錢上標鑄錢局字號,在
清代已成常態。
直徑112毫米。
歷代鎮庫錢,材質以銅居多,且是精銅,也有貴金屬
鑄制。鐵質易氧化,保存極不易,大多不用。清代咸豐年
間竟然用低廉的鐵質來鑄造鎮庫錢,顯見當時社會經濟已
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國歷代錢文,都用毛筆書寫。這枚鎮庫錢的錢文,一
反常態,推翻了過去古錢的文體舊例,錢文不用毛筆書寫,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面貌!
米。
這三枚鎮庫錢,雖然直徑大小不一,但錢文仍然保持一致。
關鍵是此錢居然將鑄錢局的名號直接用作錢文,而且鑄在她的的
正面。這不能不說是非常大膽的舉措,古今中外極其罕見。
寶泉局乾隆通寶鎮庫錢,滿文寶泉,銅質,規格3.7×2.8毫米。
此長方形鎮庫錢,頗具藝術特色。在歷代鎮庫錢中地位十分
獨特。她突破了中華民族傳承了2000多年的方孔圓錢的藩籬,
另辟蹊徑,真可謂是錢幣界的一大奇跡! 也是錢幣百花園中一
枝十分難得的奇葩!目前僅見此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