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海貝(左上)、銀貝(右上)、石貝(右下)、骨貝(左下)。
閱讀提示
買東西只需“掃一掃”,超市購物自助結算,網上預約訂酒店……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無現金社會之一,移動支付正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從古老的貝幣到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在燕趙大地上,貨幣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相比動輒價值連城的鎮館之寶,在綜合性博物館的館藏中,一枚枚小小的貨幣可能顯得并不起眼。不過,當我們將它們串聯起來,看到的卻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便是散落在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的一枚枚貨幣串聯起來的歷史。
1。河北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貨幣的地區之一
最早的貨幣是什么?
貝,是歷史上最早成為一般等價物承擔貨幣職能的物品。在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河北錢幣博物館內,追溯錢幣的起源,也正是從展柜中的十多粒小小的海貝開始的。
“在河北考古發現中,貝的出土范圍較廣泛,大部分地區的先秦遺址或墓葬中均有發現。”館長崔仁斌介紹。
在溫潤光澤的貝幣旁邊,我們還能看到一粒銀貝,形制與海貝相似,中有一條細細的牙槽。這枚在滄桑歲月中早已氧化黯然失色的小小銀貝,卻是這所錢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天然貝供不應求,便出現了人工仿貝和金屬鑄貝。這枚銀貝便是在平山縣古中山國國王墓出土的。它的出土,說明了貝幣這種貨幣形式,曾在河北這片土地上的流通范圍之廣和發展水平之高。”崔仁斌說。
“貨幣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貿的日益發達產生,而它本身也是文明的一種標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資料室主任胡金華介紹,河北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貨幣的地區之一,可上溯至商周時期,較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就是貝幣。在許多地方是人工仿貝與天然海貝同出,可見其功用也應一致。”
胡金華介紹,雖然貝幣的整個流通時期,并未獨占流通貨幣市場,同時能起到價值尺度和貨幣職能的物品還有金、銀、銅、龜甲、珠玉、布帛等,但并不影響貝在古代貨幣史上曾經一度領先的地位。“作為最早使用貨幣的省份之一,貝幣的廣泛使用足以說明,河北的貨幣發展有著燦爛的開端。”
從這個燦爛的起點開始,貨幣便在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扎了根,從古老的貝幣到秦國統一金屬貨幣,從明朝時期白銀黃金成為全國商貿硬通貨,到清朝的銀元銅板……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富饒的物產,縱然朝代更迭、歲月輪替,河北這片古老的土地見證了貨幣從形制、材質的完整變遷。
2。完整記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大格局
在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展示著一件青石磨刻而成的鑄幣范——這件長20厘米、中部寬3.8厘米、厚2厘米的石范雖已殘缺,但仍能看出,這是由兩枚刀幣并聯而成的一件單面范,刀身中部反書陰刻“成白”二字。
在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今天石家莊一帶的這片土地,曾有80余年的時間屬于一個被考古工作者稱作古中山國的神秘國度,為了適應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古中山國鑄造了本國貨幣——“成白”刀幣。
“貨幣文化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河北古錢幣面貌的變化與整個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相一致。河北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這種特點當然也會體現在貨幣上,河北的貨幣也是既有個性張揚的時期,也有融入多元一體格局的時期。”胡金華解釋,戰國時期,燕趙稱雄河北大地,古中山國曾一度強盛,異軍突起,此時是河北地區貨幣特點最為彰顯的時期,“成白”刀幣便是一個具體體現。
“‘成白’可釋讀為‘成帛’,和實物貨幣‘布帛’應有對應關系。”崔仁斌表示,刀幣源于山戎文化日常生活用具青銅削刀,“成白”只是刀幣的一種。從形制上看,刀幣可分為尖首幣、針首幣、易幣、圓首幣四大類,主要在燕國、趙國、齊國、古中山國流通,而河北正是中國刀幣的主要發祥地。
但個性只是河北貨幣“性格”的一面。
“總體而言,河北的文化面貌始終與中原文化呈現了相當大的一致性,這也反映在了貨幣上。”胡金華表示。
在河北博物院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廳,很多參觀者都會在展柜中整齊陳列的22串五銖錢前駐足,并為其數量之多感到驚訝。
據了解,滿城漢墓共出土五銖錢4206枚,其中,靖王劉勝墓共出銅錢2317枚,除1枚為文帝半兩外,余皆為五銖;其妻竇綰墓共出銅錢1891枚,除1枚為文帝半兩外,余皆為五銖。
“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隨著國家的統一,西漢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壽、最出色的貨幣,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局面。”胡金華介紹,滿城漢墓出土的五銖錢在數量上的優勢,也是河北貨幣共性特點的具體體現。
從古老的貝幣到金元時期的紙幣和印鈔銅版,再到明清成熟的銀錠、銀元、銅板,從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到王莽時期的金錯刀,河北大地上出土的不同時代不同形制的貨幣,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河北大地上風云際會的歷史。
“河北貨幣不僅記錄著一個民族內部分分合合的歷史,也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胡金華介紹,1975年,贊皇縣南邢郭村發現東魏李希宗夫婦合葬墓,在李希宗夫人崔氏(卒于北齊武平六年,即公元575年)身旁發現了3枚拜占庭金幣;1978年,磁縣城南大冢營村發現東魏茹茹公主墓(卒于武定八年,即公元550年),出土2枚拜占庭金幣;1964年12月,河北定縣(今定州)華塔塔基發掘出的北魏時期舍利石函中,出土有波斯銀幣41枚。
第一套人民幣誕生在石家莊
位于中華北大街55號的河北錢幣博物館,還有一個更為大家熟知的別稱——“小灰樓”。正是在這棟建筑里,第一套人民幣誕生,也為河北在中國貨幣史上增添了一份獨一無二的殊榮。
如今的錢幣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三張面額分別為50元、20元、10元的第一套人民幣樣票,是當之無愧的頭號“鎮館之寶”。
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經對這三張紙幣上的圖案感到陌生,在50元券上印有“中國人民銀行”“伍拾圓”等字樣,票面上還設計有水車、煤礦等圖案;20元券和10元券則分別設計有農夫施肥、火車站和灌田、礦井等圖案……
60多年前,人民幣正是從這里走向全國。
“第一套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由新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發行的解放區統一貨幣。”崔仁斌介紹,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
“人民幣的發行,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貨幣不統一、外國在華銀行發行的貨幣充斥國內市場的歷史,不僅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也使新中國迅速建立起了獨立、統一的經濟體系。”崔仁斌表示,“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在我國金融史、貨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因此成為河北貨幣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3。第一套人民幣為何誕生在石家莊?
“第一套人民幣誕生在石家莊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對此,石家莊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文史委原主任栗永表示,這種必然,要從當時貨幣急需統一的歷史背景和石家莊解放的戰略意義兩方面來分析。
為什么當時貨幣急需統一?對此,栗永解釋,由于抗日戰爭時期日偽的封鎖,華北根據地被分割成幾塊,財經工作只能分散管理。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間的貿易往來頻繁,貨幣需要相互流通,急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的各解放區貨幣。另外,解放戰爭的巨大消耗,也需要統一利用各解放區的財經條件和資源,以克服財經陷入困境的狀況,支持解放戰爭。
正是基于這些原因,統一各解放區貨幣變得十分迫切。
但這項重任為什么會“必然”地完成于石家莊?栗永說,這首先要從石家莊解放的戰略意義說起。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的第一個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石家莊解放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華北人民政府在此成立,石家莊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并逐漸發展為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1947年11月6日石家莊解放后,晉察冀邊區銀行遷入在當時的石家莊算條件比較好的“小灰樓”。1948年4月12日,冀南銀行遷至這里,兩行奉命合并,組成華北銀行。
隨后,中共中央指示,在華北、西北、山東、華中各解放區初步完成貨幣統一的準備工作之后,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小灰樓”正式掛牌宣告成立,并正式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
“這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革命根據地解放區的金融機構及其貨幣由分散到統一,標志著舊中國極其混亂的貨幣制度的結束和新中國統一的貨幣制度的確立,是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起步。”栗永解釋。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通貨膨脹猶如野馬狂奔,一天一個行市,人們背一麻袋鈔票甚至換不來幾斤小米。上海解放之初,負責接管上海財經工作的駱耕漠曾回憶,有天深夜,他在街上小吃攤吃飯后,掏出新發行的人民幣問小販:“這個錢你愿意收嗎?”小販一見高興得不得了:“這票子我愿意要!這票子值錢,能買好多東西。”
“在解放戰爭期間,對人民幣的要求是‘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到哪里,人民幣就發行到哪里’。人民幣的發行,樹立了共產黨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經濟建設的能力和信心。”栗永介紹,在建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當時國家“一窮二白”,國家的穩定和經濟建設需要貨幣的支持,為此,人民幣在當時的情況下既不和黃金白銀掛鉤,也不和美元、英鎊掛鉤,是具有獨立自主性的貨幣體系,使我國建立起了自成一體的經濟體系。(記者周聰聰)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