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銅元史,一般認為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廣總督李鴻章奏準在廣東創鑄始,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止,歷時五十年。五十年中生產的銅元數量極其巨大,版式極為復雜,其中不乏珍貴的品種。
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銅幣
一;《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銅幣》:該幣正面鐫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TEN CASH”“十文”等字樣。“TEN CASH”左右鑄有七星粗點,隸書“十文”兩側環有嘉禾圖案。該幣,重6.1g,直徑28.8mm。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由于鑄造廠家不一,鑄造年代不同以及雕刻師英語水平的差異,該幣除正背面主要圖案未變外,其花飾細節、英文字母均有不同,這就形成了該幣的多種地方版式。
袁像大面型共和國紀念十文
二;《袁像大面型共和國紀念十文》
1912年3月,封建軍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天津造幣廠根據財政部關于鑄造紀念幣的規定,鑄造了袁像共和紀念十文銅元。按實物,此紀念幣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兩種版別。其中,前者較少,后者極稀。此幣的質料,以傳世實物而言,有紅銅質和鉛質兩種,均為試鑄樣幣,它們的傳世數量,據估計,紅銅質的有五枚左右,其中,流傳有序的有四枚,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法籍錢幣收藏家鄔德華和中國錢幣專家張璜先生各藏有一枚;鉛質的僅見兩枚,一枚為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枚為馬定祥先生收藏。
徐世昌像十文銅元
徐世昌像十文銅元
三;《徐世昌像十文銅元》:此幣直徑為28.0mm,緣厚1.8mm。正面為徐世昌頭像,背面為開國紀念幣的圖案。中間為隸書“十文”,兩側為麥穗,以珠圈環繞;外層是纏枝紋。此枚錢存世稀少,十分珍貴。
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
四;《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間,在冀察綏靖公署修械廠(原天津造幣廠)中,設計鑄造了多種帶有“平、津”字樣的銅、鎳鑄幣。由於此類幣是宋哲元主政該地區時的產物,故錢幣收藏界將其概稱為“宋哲元銅元”和“宋哲元鎳幣此項鑄幣,無論是銅圓還是鎳幣,傳世均甚稀有。
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文
五;《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文》
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按背面龍圖不同,可分“立龍”版和“飛龍”版兩種。四川當三十銅元,是未被獲準發行的試鑄幣。未被獲準鑄發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當三十的幣值不符合戶部關于銅元鑄造的規定。根據戶部的要求,當時各省鑄造銅元,須援引廣東成法,成色、圖案及面值以廣東省銅元為標準。廣東省銅元的幣值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顯然,四川當三十銅元的鑄造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四川當三十銅元“立龍”版和“飛龍”版各有紅銅和黃銅兩種,均極稀貴。紅銅“立龍”版者僅見兩枚,紅銅“飛龍”版者共見四枚,黃銅“立龍”和“飛龍”版者各見兩枚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