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鐵母”不是鐵錢,有些專家說是鑄造鐵錢的銅母錢,簡稱“鐵母”,這可以理解。鐵范銅;專家們解釋是,鑄造鐵錢的模子造好以后,先試鑄一枚銅錢《試范》,這個試出來的錢,叫“鐵范銅錢”簡稱《鐵范銅》。我不認識“鐵母”,也不認識鐵范銅。但是。我一直想,鐵母,是銅母錢。無論銅錢鐵錢都用母錢。這母錢特征是一樣的。怎么能看出來這個是鑄造銅錢的,那個是鑄造鐵錢的呢。我看不出來,所以,我一枚鐵母也沒有。我還想,鑄造鐵錢干嘛用銅“試范”,用鐵水不就完了,所以鐵范銅我也不認識。我只看到那些有人把持的網站上,弄出這兩樣東西,還能賣出好價錢。但是,我一直認為這是“迷局”。《基于同模關系概念的母錢研究》的作者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大家還是看看原文。
第二節 關于鐵母、鐵范銅問題的討論
一 引言
鐵母、鐵范銅之研究發軔于19世紀后半期刋行的李佐賢所撰《古泉匯》。李氏提出“鐵范初成,先以銅汁試鑄”時并未給予論證,自然,這僅是一種揣測而已。此后,這一“銅汁試鑄者”則在20世紀前半期的二三十年代被稱為試范錢。20世紀40年代初,丁福保所撰《古錢學綱要》和《歷代古錢圖說》幾乎同時在上海刋行。對同一枚錢,前者稱為試范錢,后者則稱為鐵母。[1] 與上述二者刋行幾乎相同的時間,《泉幣》雜志在上海創刋。雜志的第一期刊載張季量報道的乹封泉寶被張氏稱為“鐵范銅泉”,同期戴葆庭撰文稱所報道之元豐通寶被稱為“鐵范母泉”、“鐵爐母泉”。《泉幣》雜志自第二期始,至雜志停刋,所報道的與鐵錢相似的同式銅錢幾乎均被稱為鐵母,只有第11期所載張季量文《大觀通寶鐵范大泉》仍稱“鐵范”錢。第16期刋載的《錫母之探討》稱:
從前古泉家,嘗以與鐵錢同式之銅泉,認為鑄鐵錢之先,以銅試范之品,呼曰試范錢,然則所謂范者,又安在哉。近代古泉家,始認定此種與鐵泉同式之銅泉,即為鑄鐵泉之母泉,是鐵母亦經證明矣。[2]
引文所言,疑點有二:① 三四十年代的古泉家是否均認試范錢為鐵母,值得懷疑。如前所述,張季量稱“鐵范銅泉”、“鐵范泉”表明,張氏持謹慎態度,絕非一實二名。亦即,張氏持《古泉匯》觀點。其原因十分明顯,當時既無人證明試范說的虛假性,也無人證明試范錢即母錢的正確性。②引文稱“鐵母亦經證明”,但是,任何一種三四十年代的書刋均未給出過同模鐵錢的證明,至今仍未見當時被認定為鐵母者有同模關系鐵錢之證明。可以斷言,前輩學者當時拿不出同模關系鐵錢以證明其鐵母錢。如此妄言的根據是,既然經過證明,為何不將證據(同模鐵質子錢)公之于世?如果有此證據,那么泉家們還會再拿出諸如“一望而知其為鐵母”一類的證據嗎?甚至不斷地重復“一見可知”,“一望可知”這樣的“證明”嗎?泉家們能夠“一望”而透視千百年前事物的眼力令人羨慕,但是它對于邏輯證明而言是毫無用處和說服力的。
正因為如此,試范錢有無,鐵母與鐵范銅如何區別,鐵母的本質屬性何在,諸如此類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二 鐵母、鐵范銅的研究現狀與分析
研究鐵母、鐵范銅的文獻多有所見,擇其要者引述如下《中國古幣真假辨別入門》稱:鐵母,是為鑄造鐵錢而翻砂成的母錢。鐵母的稱謂不能單從字面去理解,它不是用鐵材雕成的雕母,或用鐵材翻砂鑄成的母錢。鐵母的特點是它與同級(小平、折二、折三或折五等)銅錢相比,錢體稍大,厚重,內穿特大(廣穿),拓圖可見宋元通寶鐵母。
鐵母與鐵范銅錢。鐵母是為鑄造鐵錢而由雕母翻砂鑄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出一般的流通錢,因材質不同又分銅錢和鐵錢。“鐵母”與“鐵范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古錢愛好者與研究者,往往不加區別,混為一談。漢以來用母范,唐以后至清末用母錢,“鐵范銅”是在大批鑄造鐵錢之前,先將銅液注入,澆鑄出銅錢作為試驗,以檢查試驗效果。鐵錢始于唐代,如鐵開元通寶,鐵乾元重寶等,之后,宋代四川鑄鐵錢一直不衰,鐵錢的形制和錢文特征與同樣錢文的銅錢不盡相同。這些以銅汁澆鑄的樣品,或稱試鑄品,也就是常說的試“范”錢(唐以后己不用錢范鑄錢,而改用母錢),俗稱“鐵范銅”,其正名應定為:鐵式銅錢。即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試鑄品也可以稱樣錢,此錢出土和流傳極為稀少。[3]
《當前集幣的熱點—母錢》一文的作者認為; 鐵范銅就是鑄行鐵錢時,先用銅試范。因為銅的流動性、粘合性以及質感都較鐵為好,易于看出效果,鐵范銅就是鐵錢的銅質試范錢。[4]多數學者持鐵范銅存在之見解,少數學者認為鐵范銅就是鐵母。如《錢范點滴》一文的作者認為:錢幣收藏家所謂“鐵范銅”、“試范錢”等,雖極珍貴,而就其命名分析,大概不知究竟為何物!是否流通錢幣,不盡明了。其實,也是鑄錢模具——印范之母錢。戴葆庭先生曾有“蓋鐵母為鑄造鐵錢之印母,當非試范”之語,實具卓識。[5]最為詳盡地討論鐵母與鐵范銅問題者,當屬《中國鐵錢》一書作者。該專著的作者稱:
鑄造鐵錢時,砂型制作好后,為檢驗觀察砂型的效果,保證錢幣的質量,先澆鑄銅液而鑄出的銅錢(因銅的熔點低,鑄造性能較鐵好),舊稱試范錢或鐵范銅。但嚴格地講,這種以檢驗鑄造鐵錢砂型效果為目的而鑄出的銅錢,稱為試范或鐵范銅錢并不科學,因為其是試砂型(鑄錢用的是砂型),并非錢范。不過,以范指砂型,似亦可通。錢幣學界均以此稱,俗使之然也。
鑄鐵錢試砂型而鑄出的銅錢與作為鑄母的銅錢,頗不易分別。特別是千余年或數百年后,根據同錢文而形制略有不同、文字筆畫略異于常見的銅錢來辯別出鑄母與“鐵范銅”錢,甚至力求弄明白何者為鑄母與何者為鐵范銅,無疑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南宋以外,北宋及清朝的鐵母的鑒別,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宋代鑄錢監鑄錢所用鑄母一般由錢監工匠依樣錢制造,造成了諸錢監鑄錢版式或版別的差異。這給后人辯別鑄母與一般錢幣的版別,留下了諸多疑難。就北宋鐵母來說,因為從銅錢本身難找出銅錢與鐵母的明顯標志,故人們在辨別某一種錢的錢母時,首先必須把握這種銅錢和鐵錢的幾乎所有版別,然后才能根據比較尋出鐵母,而這種鐵母則須有同版(或非常接近、相似)的鐵錢相印證方能大致確定下來。盡管如此,辨驗鐵母的過程中,仍不免有推測、估計,憑借經驗的成分。由于鐵錢易銹蝕,其在錢文筆畫方面與同版的鐵母也會有所不同,故要找到與鐵母完全相同的鐵錢,就顯得更加不易了。
由于鐵母關系到鐵錢幣制幣形的變化及質量的高低,是鐵錢鑄造技術、工藝的重要構成部分,故盡管其不易確定發現,但數代錢幣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卻不畏難辛,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果,(雖然有些研究成果和結論尚有待商榷考證)并總結出了識別鐵母的一般方法。如關于識別北宋鐵母的一般方法為:
第一,與同錢文鐵錢式樣相同的銅錢,而這種錢不同于一般流通錢幣中的銅錢。
第二,面文、幣值相同,錢徑略大,穿孔大于一般流通用的銅錢。
第三,錢背郭較寬,錢體厚重。
第四,錢幣文字精美高起(突出),字體與一般銅錢錢文有差異,錢文字體略狹。
第五,錢幣輪郭邊楞明顯,幣材精純。
此外,根據經驗,還可從錢文、錢體的神韻形制去考察,然此頗不易把握。
根據以前及現在錢幣學者的研究結果,北宋鐵母略有如圖134所示諸種。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鐵母目前多難找到與其錢文筆畫形式完全一樣的鐵錢,故圖134所示鐵母,其中有一些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與識別北宋母錢相比較,南宋鐵母的識別則較易,因為南宋鐵錢監鑄錢,自乾道以后,背基本上鑄有監、地名,以及顯示某地、某監特色的文字和記號,故便于識別。有些南宋鐵錢的光背,鐵母的識別與北宋鐵母的識別方法略同。南宋鐵母的種類,見圖135。
……上述錢幣學者關于識別北宋鐵母的一般方法,大體上也適用于清代鐵母的識別。清朝咸豐鐵錢與銅錢制同,背鑄局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鐵母的識別,因為根據諸局鑄造銅、鐵錢的情形,此局鐵母與彼局有明顯的區別(背鑄局名不同),鐵母與一般銅錢相印證而區別范圍小。清代咸豐鐵錢的母錢(圖138),多見寶泉局者,他局少見,這大概與當時鐵錢主要鑄于寶泉局有關。[6]
如上的引文應該說反映了當代鐵母、鐵范銅研究的基本情況。如果與20世紀中期的《泉幣》雜志認真地加以比較,那么就會發現當代學者并未從前輩學者的窠臼中真正走出來。屬于當代學者的“創造”只有一條:為李氏試范說提供了“根據”,亦即銅的熔點低,流動性強,鑄造性能好于鐵,以便用銅汁試鑄檢驗砂型的效果。換言之,為鐵范銅的存在提供了鑄造工藝學的“理論根據”。但是,十分遺憾,被提出的“理論根據”是徹頭徹尾的錯誤的臆斷(容后討論) ,至關重要的鐵母識別和鐵母的特征問題仍沿襲舊說。至于否定鐵范銅存在的見解要么沒有根據(戴氏的否定說也無根據,因而才有“當非試范”之語),要么僅以常情為據(宋前即有砂鑄鐵錢無需試范[7] ),而無鑄造工藝學等方面的依據。因此,結論自然是鐵母、鐵范銅的研究仍停留在前人的研究水平上。
對于上述《中國鐵錢》之詳論有必要作些分析。作者要求鐵母須有同版鐵錢的印證,這是合理而正確的主張(如果同版指同模關系的話)。但是,“同版”何指?沒有定義。我們注意到,作者兩次用“同版”一詞(“同版的鐵錢”、“同版的鐵母”),而不用“同版式”、“同版別”二術語,與“這些鐵母目前多難找到與其錢文筆畫形式完全一樣的鐵錢”一斷語聯系起來分析,我們認為“同版”可能指的就是同模關系。但是,由于沒有定義,如何區別同版與非同版便無標準可言。因此,這一概念等于沒有真正被提出。與鐵錢相印證從而斷定鐵母的性質之困難不僅是鐵錢銹蝕,重要而關鍵的問題是確定同模關的標準。沒有這個標準,便難以準確尋出印證、比較的對象——同模鐵質子錢。前面援例分析的戴書咸豐大樣小平錢母、咸豐寶泉當十錢母的鑒斷個案說明,要找到可比對象要有標準,要有可操作性的標準(不是“神韻”一類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標準),否則難于找到準確的可比對象。咸豐錢絕大多數不可能入土,其銹蝕情況顯然要比宋錢輕微得多,但是,進行上述二鐵母與鐵錢比較的兩位藏家皆違反了比較原則,用不可比的對象進行了比較。由于大多數錢幣學者和收藏家不熟悉鑄造理論、鑄造工藝技術和鑄造生產實際,或者知之甚少,所以應該注意首先解決確定同模關系的可操作的標準。
涉及比較的第二個問題是鐵母與一般流通用的銅錢之比較。這是《中國鐵錢》一書作者總結前人識別鐵母的方法時所涉及的比較問題。比較的目的是識別鐵母。它有無比較價值取決于有無恰當的中介條件。其恰當的中介條件是,鐵錢的錢文、形制必須明顯異于一般銅質流通錢,比如同面值的鐵錢的徑皆大于銅質流通錢,前者的背郭皆寬于后者,前者的字文皆高起于后者,前者的穿孔皆廣于后者……并且沒有例外。筆者細審、比較諸錢譜和錢幣實物,尚未發現這樣的中介條件。缺乏此種中介便沒有比較價值,當然其比較目的也無法達到。即使有此中介,還有個在比較中區別鐵母和所謂鐵范銅的問題。即使鐵范銅不存在,還有個以鐵母鑄制銅錢的特殊情況,甚至可能出現用雕母鑄制的母錢錢坯初步加工后被認為其缺陷不宜于作鐵母而廢棄者。如何將鐵母與之區別也應在考慮之中。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問題,前輩學者所用的識別北宋鐵母的一般方法,對于判定北宋鐵母是無能為力的。
至于南宋鐵母的識別,由于存在明顯的紀地、紀監等標志,僅僅為尋找同模鐵質子錢提供了方便,縮小了區別范圍。清代鐵母亦然。但是,用北宋鐵母的識別方法和根據南宋鐵錢標志識別鐵母方法,都解決不了上面所提及的諸多比較方面的問題。因此,除了采用基于同模關系概念的定量分析方法之外,別無他法。
來源:古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