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圜錢中,有一枚錢一直搞不清,就是下面這枚錢。這錢面世極少,研究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注意一下這錢,左邊的“古”字口字無點,右邊的“古”字口中有一點。
這枚錢有三個問題:
1、幣文是“吉”字還是“古”字?
2、這是哪一國的貨幣?
3、這是哪個城市?
我們試著來搞清這三個問題。
首先看這錢上的字。

這二家拍賣公司認定這字是“古”字。
咱們不說古今通寶和中都國際信譽怎么樣,但他們二家請的專家都認定這是“古”字錢。
著名古幣收藏家丁福寶在《歷代古錢圖說》中,將此錢幣文分別認定為“吉”字和古字。他認為,中間有點的是“吉”字,沒點的是“古”字。

其實丁福葆犯了個錯,這字有點沒點都是“古”字。我們查一下張頷的《古幣文編》或者何琳儀的《戰國古文字典》,就可以認定這是古字。下面是《古幣文編》中的資料。

本文前面的三枚錢亦證實了這一點。
因此 ,我們認定此圜錢就叫“古”字錢。
第二個問題:這是戰國時哪一國的錢呢?
戰國圜錢主要有四種:一是周王的東周、西周、長安、文信等錢,特點是錢形比較小,有的還有廓。二是齊國的燕化類,特點也是有廓。三是秦國的半兩。這三類錢與這枚“古”字錢差別太大,明顯不是一類。和“古”字錢比較近似的,只有第四種,魏國圜錢。

我們把魏國的錢按大小分一下。
最大:共、共屯赤金,錢徑43mm左右。
次大:垣、古,錢徑40mm左右。
中:濟陰、安藏,錢徑38.5mm左右。
小:長垣一釿、離石,錢徑36.5-38mm左右。
最小:封坪,錢徑31-34.5mm左右。在封丘,鄭州北面,還是魏國錢。
魏國圜錢還有一些罕見的不在上面,就不提了。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不論從形制、文字風格,“古”字錢都應當是魏錢。
第三個問題:“古”是哪個城市?
魏國錢都是地名,所以古也是個地名。
先看山西臨汾的古縣,這個縣歷史短,北魏才開始建縣,肯定不是。
再查古文獻。
在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中有“苦城、城名也,在鹽池東北。後人書之或為‘枯’;齊人聞其音,則書之曰‘庫成’;燉煌見其字,呼之曰‘車城’;其在漢陽者,不喜‘枯’、‘苦’之字,則更書之曰‘古城氏’。……”。說明一下,古文枯苦同字。
古城就是苦城,很有道理!地方在鹽池東北,鹽鹵當然是苦的!好好的,叫什么苦城?誰喜歡?但在鹽池邊上,就很自然了。古苦同音,錢文自出。
查古姓起源,其中一脈就是從這里發源的。《通志》講,苦成城因一個叫苦成子的人封在那里而得名。《風俗通》上講,古成氏是苦城氏之后,隨音改字。
查苦姓,有一脈“系出姬姓。春秋時晉大夫郤隹食邑于苦(今山西解縣東、安邑南),號苦成子、苦成叔,其后有苦成氏、苦氏。”解縣就是今天的運城的一部分。
另外河南還有一個苦城,是老子的故鄉,在今之河南省鹿邑縣,也叫過苦縣。但這個苦城的西南沒有鹽池,所以不會是潛夫論中的苦城。鹿邑當時還是楚國地方,不會有魏國錢。
我們在地圖上看一個苦城的地理位置,就是山西運城南面,離山西垣曲縣也就是垣字錢的地方不遠,兩地相近,所以兩種錢的大小也一樣,這也是一個佐證。
結論:這枚錢叫“古”字錢,出自苦城,今之山西運城。因靠近秦國,公元前353年,秦商鞅率兵奪下安邑,古城與安邑只隔一個鹽池,故當同時落入秦手。既入秦手,自然不再有“古”字錢,所以此錢傳世稀少。

作者:西安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