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泉聲

1、包括本文在內,我們發布了《說錢范》系列文章20篇;展示錢范100余件, 其中手雕陰文雙面合范20件。 我們用實物來證明我們的觀點:用錢范鑄錢,自商周時期開始,到南北朝范鑄藝術達到空前的高度。隨著母錢翻砂法鑄錢的興起,用錢范鑄錢慢慢后退,但仍在延續。直至清朝末年,機制幣的誕生,錢范鑄錢與母錢翻砂法鑄錢一同退出了歷史舞臺。
2、專家認為:范鑄錢幣始自商周時期,在學術界、錢幣界已達成共識。但范鑄錢幣的下限究竟定于何時,至今還沒有統一。因為,一方面考古發掘尚沒有發現隋唐時期的金屬鑄幣范(銅錢范)。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鑄幣數量又多得驚人,
有人認為這個階段普遍采用了新的鑄幣工藝——母錢翻砂法。如果真的如此,卻又始終沒有發現母錢翻砂法所必須的祖錢、母錢。所以,關于這一時期的鑄幣工藝,到底是母錢翻砂法還是錢范范鑄法,至今仍然懸而未決!
于是,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文獻記載,沒有實物證明,隋唐的主要鑄幣工藝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定論。只能說范鑄錢幣到了南北朝時期進入鼎盛期,從技術角度講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了,范鑄錢幣時期始自商周,主體工藝結束于隋唐時期。[注1]
也有專家稱:中國古代的金屬鑄幣采用“范鑄法”鑄造,鑄錢用的范、模,錢幣學上統稱為錢范。目前,中國遺存最早的錢范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布化、刀化的范。大概到隋唐時期,開始采用失蠟法、翻砂法等先進技術鑄造錢幣。因此,隋唐以后,不再見有錢范遺存,取而代之的是樣錢、祖錢、母錢及其他模具。 [注2]
3、要研究古代錢幣,必須首先研究鑄幣的“錢范”。而母錢范、子錢范的制作,源自祖錢范。由于祖范制作耗時耗力所需量有限,本身就不必多,翻制陶母范的祖范可以反復多次使用。陜西王泰初先生對漢宣帝時期的錢范研究后認為,漢宣帝時祖范一年制作兩方,上半年 一方,下半年一方。[注3]由此可見祖范制作時就稀少,遺存在世當然稀少,考古發掘更加稀少,這給我們對古代鑄幣工藝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4、從專家用作研究的錢范來看,所謂考古發掘,它的來源主要有:一、歷代故城、故宮遺址出土;二、古代鑄銅作坊、鑄錢遺址出土;三、廢銅、廢品倉庫檢出,或文物商店發現;四、傳世品由博物館收藏,或前賢著錄所見;五、各地零星發現。
從專家用作研究的錢范來看,所謂考古發掘,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山東等三省;江蘇 、四川 、浙江 、安徽、湖南、河北、山西、上海、北京等地均有一些發現;內蒙古的包頭、呼和浩特也有個別出土。而東北三省均未見出土錢范的紀錄。
從專家用作研究的錢范來看,所謂考古發掘,所見的錢范的種類,大部分是古代鑄銅作坊、鑄錢遺址出土的泥陶子范,小數為石范和銅母范,陰刻祖錢合范幾乎未見。
恕我直言,專家們用作研究的錢范(實物),無論是出土分布的區域還是錢范(實物)的種類,范圍過于狹窄,數量實在太少 ,以至于“沒有實物證明”。那么,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就可想而知了。
5、中國大北方,主要是東北和西北地區大量的文物特別是古代錢幣的大 批量面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建設,開挖了大量的古代遺址, 導致了大量的文物遺失。大東北地區,地毯式的探寶,讓大量的古代 錢幣重見天日。收藏熱催生了盜墓熱,探寶熱,你搜索一下“金屬探 測器”就可以看到這一方面的“科研成果”探測儀器功能怎樣的強大。 如下圖這樣巨大的發現,我聽過的可不是一次兩次。[注4]

6、這么多的錢幣是怎么跑到東北、西北來的呢?著名的古錢幣 大收藏家北國盈泉舉例說: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輕而易 舉攻下北宋東京汴梁城,俘虜徽宗、欽宗兩代皇帝和后妃、 公主及三千官吏,連同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加之 平民百姓等不下10萬人北返。大量文籍輿圖、寶器法物,金 銀國寶被一并運往金國。可以這樣認為,唐、五代以來各皇 室珍寶都集中在北宋東京,這次被金兵洗劫一空。北宋歷朝 鑄制的各種錢幣當然也是劫掠的主要內容。 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載:“宣和年間金人攻入汴京 的時候,在宮中發現金錢七十一貫,銀錢一百四十二貫, 這些只是宮中所藏,只能是金所掠奪的北宋金銀鑄幣中的 一小部分。[注5] 7、這些錢幣又是如何被埋入地下的呢?近幾年經過大量市場調 查,結合研究歷史資料,北國盈泉聶老師指出:緣于變國戰 亂。遼末、金末、元末的軍事角逐導致政權更迭和人民流離 失所,而金屬錢幣沉重不便攜帶。公私瘞埋錢幣是不難理解 的。而每次政權更迭都會帶來大規模的殺戮和遷徙,瘞埋錢 幣者很難再回到原地尋找他們埋藏的寶藏。
8、錢范屬于錢幣的范疇,是特殊的錢幣。國家考古發掘的,主要是古墓葬。而錢范,不可能隨葬,所以古墓發掘或許會見到少量行用錢,卻找不到錢范。但是,你找不到,不等于沒有,不等于錢范就不存在。我們知道,錢范,特別是雙面祖錢范,十分稀少、十分珍貴。她不可能用于墓葬,也極少存放在鑄錢工坊。在制作好母范或子范后,祖錢范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隨即被統治者珍藏起來,最大的可能收藏在國庫里。從新莽“壯泉四十”雙面祖錢范背面的龍紋裝飾(見《 說錢范十六 新朝王莽鑄幣錢范集賞》)來看,除了用于鑄錢外,祖錢范還有宣揚王道、把玩欣賞的功能,因此,這類錢范也有可能珍藏在皇宮里,供最高統治者觀賞。
9、錢范主要發源于漢民族。唐宋元明清以來,漢民族屢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這些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掠奪財富。而歷代國家的財富大多集中在國庫和皇宮。因此,國庫和皇宮正是侵略者最最關注的重點。于是造成了錢范的被動移位。移動的地點從中原流向契丹、金、蒙古族的心臟區域:東北和內蒙一帶;移動的形式從原來的皇室集中儲藏,轉向分散的少數貴族珍藏。
10、大開發激了大發現 。近年東北、內蒙所出多為個人埋藏的錢幣,埋藏分散,埋藏較淺,當地農民用金屬探測器輕易就可以找到。許多錢幣都是盛裝在鐵鍋、缸甕等容器內埋藏。《說錢范》系列文章所展示的錢范,大部分出自東北、內蒙兩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這也正是,為什么這些錢范國家考古發掘未能發現,卻在民間頻頻現身的原因。
11、研究古代錢幣,離不開錢范。眾多錢范出現在東北、內蒙,是歷史的必然。漠視東北、內蒙出土的錢幣,是對現實的反動;漠視東北、內蒙出土的錢范,研究、評說我國古代鑄幣工藝的歷史,是不客觀的,不可能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當今現實社會里,如果一味局限于考古發掘,那么,我們的研究必將步入沒有實物證明的死胡同。
12、綜上所述,對于隋唐以后的鑄幣工藝,雖沒有文獻記載,卻有實物可證明。中國歷代遺存的錢范是有的,隋唐以后存世的祖錢、母錢也是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實物。
在《說錢范》系列文章中,我們己經陸續展示了歷代錢范,故在此不再重復發布。下面我們再展示一組隋唐以后的母錢翻砂法所必須的祖錢、母錢,以供專家和泉界的朋友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