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年代:三國。
面文“大泉五千”,篆書旋讀。面值:一當五千。
鑄造背景:孫權稱帝后,鑄“大泉五百”,重十二銖,當五百枚五株錢,隨后吳國又相繼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錢幣面額越鑄越大,物價則越貴,人們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和抵制使用大錢。孫吳不得不于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錢。
收藏價值:大泉五千傳世極少,早期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鮮有發現,2011年嘉德秋拍出品一枚,估價20~35萬元,未成交。
三國蜀國的錢幣名稱,直接稱之為百:直百五銖、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定平一百。吳國則所見都是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還應當有大泉五十和大泉一百這樣的零花錢;大泉五十的某些形式錢幣,應當考慮是吳國所制。可見,東漢末年的通貨膨脹是很嚴重的。蜀國的基礎錢幣虛值上百,而吳國基礎錢幣已經上五百了。
探討半兩錢幣的大小,肯定是有不同價值,需要從重量上測算。中國古代錢幣,銅的重量是貨幣的價值基礎,錢幣大小是價值表現。漢五銖還可以這樣思考,到了西漢末年,王莽就建立了新的錢幣體系。東漢初期是恢復了五銖錢幣制度,但是,到了東漢末年,通貨膨脹,五銖錢幣體系又一次被打破了。蜀國、吳國的錢幣就是如此。
一、大泉五百。三種制式。
下邊兩枚同一樣式,銹色不同。
1、直徑27 毫米,厚度兩毫米,重量6.8克。相當于折二錢幣。
2、第二種。粗筆版。直徑30毫米,厚1.8毫米。重量7.6 克。
3、第三種。文字細筆版。直徑30毫米,厚1.7毫米。重7.3克。
二、大泉當千。三種制式。
這種當千,大小變化比較大
1、大泉當千小型錢。直徑25.5毫米,厚1.8毫米,重量5.4克。這種小錢,顯然是后期通貨膨脹,錢幣減重的結果。
2、大泉當千,文字細筆版。直徑32毫米,厚1.7毫米,7.8克。
3、大泉當千,文字粗筆版。直徑33毫米,厚度2.4毫米,重量10.6克。這當然是先期鑄造的。
三、大泉二千。
我這里的大泉二千也是三種。餅錢兩千、細筆二千和粗筆二千。
1、粗筆劃的大泉二千。直徑32.5毫米。厚度1.5毫米。重量9.1克。
2、細筆畫的大泉二千。直徑33毫米,厚度1.7毫米。重8.9克。應該是后期鑄造的,錢幣直徑大了,重量減輕了。鑄造工藝上也有了進步。
3、大泉二千---餅型錢。
如果我們沒有發現大泉五千有這樣的餅子錢,說明吳國前期通脹程度還不太高,第一步發行錢幣到大泉兩千為止。而大泉五千是后來發行的。這種餅型錢,直徑33毫米,厚2.4毫米。重量11.6克。顯然是應急,用泥范鑄造的。
4、這是大泉二千的母樣錢。直徑 34毫米, 厚度2.3毫米,重量12.5克。
這在所有的大泉二千錢幣中是最重的。說明,還有3.4毫米直徑的大泉二千錢幣。
5、大泉二千兩枚母錢。直徑31.2毫米,厚度4.0毫米,重量10.6毫米。
四、大泉五千。
1、細筆畫版式。直徑36毫米,厚度1.6毫米,重量10.3克。
2、粗筆劃版式。直徑 36毫米,厚度1.6毫米,重量10.2克。與細筆畫版式質量相同。
3、大型大泉五千。直徑40毫米,厚度2.3毫米,重量16.4毫米。按照經濟規律,這應當是早期鑄造的大泉五千。
4、大泉五千兩枚母錢。直徑 37毫米, 厚度4.0毫米,重量15.6毫米。
評點:
1、吳國的大泉當千及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幣是中國古代錢幣史上經濟危機狀態,鑄造虛值錢幣的典型案例。從我搜集的錢幣形態上來看,這些錢幣數次鑄造,并且調整降低了質量標準。例如大泉五千直徑就由40毫米,減為36毫米。錢幣界認為,大泉錢幣有初鑄型和后鑄型。餅型錢幣顯然是初鑄,一千或者五百也應該有初鑄錢。
2、大泉當千,一定是當一千銖,不會是當一百枚。我不知道第一個這樣說的人是誰。但是這應該糾正。
3、關于大泉系列錢幣,需要更多的錢幣,更多的具體的數據分析。我們進一步研究,可以看到虛值錢幣在通貨膨脹的形勢下的減重的規律。我現在僅僅是簡單區別,系列展示一下。只是看看一些基本情況。
例如,我國幾十年最大面值的人民幣是拾元,后來有了百元。但是,我們的一二五分錢已經廢了。這就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所致。現在有了卡,我們消費,仟元、萬元是很輕松地劃轉。完全可以使用電子貨幣了。如果沒有網絡,卡片。發行千元貨幣是必須的。
先發布這些錢幣。請大家先品味。
作者:古泉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