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當百錢”,是名副其實的“大名譽品”。馬定祥稱:“壹當百錢,戴葆庭早年得自紹興,迄今仍為孤品。其推斷為史思明所鑄之說或可探討,但該錢之精美珍奇,印象極為深刻。壹當百錢應與大泉五千、四眼大齊等同列為其所得之大珍品,戴氏慧眼獨具,經手珍錢之多,尚無他人可及”。 戴葆庭云:“壹當百錢是1921年獲自本鄉東關鎮,…近似得壹元寳…雄偉端穆,…為余一生收錢中銘心刻骨之品。…轉歸齊齋(即張叔馴)收藏”。贊譽溢美之詞,無以復加,我只能重復“雄偉端穆,精美珍奇”八個字。給我的感受和印象也還是用“深刻,刻骨銘心”來表達。
新世紀以來,到處都在挖地基,修馬路,蓋高樓,古錢幣首當其沖,大概已被挖掘殆盡了。我得“壹當百錢”就是乘盛世“天時地利”之風,再加一點“人和”吧。
“壹當百錢”,直讀光背,大如折十,徑約35毫米,重約19克。
戴葆庭稱:“此錢的文字制作,厚薄大小,均近似得壹元寶。得壹亦是當百推之,此錢可能是得壹以前之試鑄,故特精”。 戴意為史思明所鑄。此后,泉界也未有其它不同意見爭鳴。我認真比對了“壹當百錢”和“得壹元寶”, 在“文字制作,厚薄大小”上差異很大。
我以為是三國時期蜀漢造。根據有二,一是名稱一半相同,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壹當百錢都叫“百錢”。二是錢文的基本特征相同。都是篆書和隸書的結合,直筆為主,再糅合一些篆書的圓弧筆法,看了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再看壹當百錢,總覺得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文字制作方面,壹當百錢與得壹元寶完全不同,而與太平百錢、世平百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戴葆庭所購轉歸張叔馴收藏的那枚“壹當百錢”,肯定是渺無音訊了。因為張叔馴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死在了美國。萬幸的是“壹當百錢”并沒有灰飛煙滅,“壹當百錢”仍在人間!
博友有愿意收藏者,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