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 陳璟
甲申之變,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滅亡,隨后清軍入關的歷史事件。甲申的這一年即1644年,是崇禎十七年,又是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就在這年的春天,各方勢力群雄逐鹿,以朱由檢為首的“大明”、以福臨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三大政權,為爭奪國家最高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永昌通寶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所鑄造的流通貨幣。永昌(1644—1645)為其年號,共計2年。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的這枚永昌通寶(見圖),為黃銅質地,光背,小平錢,重3克,直徑24.8毫米。“永昌”二字取國運長久、國祚永昌之意。錢幣正面文字頗為奇特,乃楷隸結合體,其中“永”字作異書,“昌”字為隸書,“通寶”二字均法明末天啟小錢字體,或為改制所故。正面據明末清初時人吳偉業《綏寇紀略》記載:“甲申正月,李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號曰順,開元永昌,鑄大錢,直白金一兩,此當十錢,當五錢,平物價。”
李自成(1606—1645),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率眾起義,后成為闖王高迎祥的部將,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在高迎祥戰死后,李自成繼稱闖王,執掌起義軍大旗。由于明朝末年吏治的腐敗,中原地區又接連遭遇嚴重的災荒,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起義軍謀士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李自成的部隊迅速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崇禎帝在景山上吊自殺,國祚三百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李自成進京之后,為瓦解明軍殘余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北京,僅剩三萬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貿然稱帝,怒殺吳三桂全家34人。次日,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逃往西安。臨行前,放火燒毀了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退出北京后,李自成又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
由于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加上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節節敗退,軍中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迫使李自成疑人之心日盛,開始妄殺謀士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起義軍迅速瓦解。順治二年(1645)5月17日,李自成在今湖北境內兵敗被殺。
據傳,永昌通寶按照鑄造地大體可分為西安版、襄陽版、北京版三種,與李自成起義的大體路線相對應。小平錢中以楷書錢文的最為稀少,稱為“北京版”,錢文四字無隸書味道,故圖中所示之永昌通寶正是此版。另有一種昌字為楷書版,稱為“楷昌版”,此版出自西安,存世較少見。折五錢中根據“永”字的寫法不同,可分為“點永版”與“二水永版”,其中二水永版多見于折五錢。世傳以“北京版”永昌通寶最為稀見,此錢當即此版無疑,存世較少的原因也與李自成短暫占領北京有關,由于農民起義軍政權的特殊性,故此類錢幣頗受泉界青睞。同時,作為甲申之變時期的產物,它見證了明亡清興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