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泉軒
漢字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以象形文字為基礎而演變的漢字,在商周有甲骨,繼之金文,春秋戰國乃出竹簡、帛書。秦統一,通行大篆。漢字大概是世界上最為寫意和寫實的文字了。但是經過歷史的演化,當今的漢字正在走向表意和表音相融合的新階段。年輕人往往喜歡在微信中運用中英文(或漢語拼音)混合表達的方式,力求快捷達意。漢字書寫和篇章也在“速降”之中。
漢字產生并趨向達意傳神,生產剩余物的交換應運而生,漢字順理成章地被納入貨幣符號的注解——錢文。于是,被烙印的錢文在貨幣上如影隨形。現在知曉和掌握的古錢,從文字可考的角度來分析,或可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一,甲骨與金文階段
商周之后,直至春秋戰國。年代劃期約(前2500——前221年)所見布幣、刀幣、蟻鼻錢、圜錢等,均可見清晰陰刻或陽文甲骨體和金文體載于錢幣表面。文字清晰,銘記久遠。
1,


青銅貝,或甲骨類文字。但弧形表面中有陰刻豎溝,而兩側同一各十道橫紋,或以計數方式,標示其價值。
2,


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戰國。類金文,梁二忻。或紀地。魏鑄,今河南開封,或紀值。猜測,應以可兌換20枚小型蟻鼻錢為宜。
3,

大型大陰尖足布。文字凸起。金文大陰,戰國趙地,今山西霍縣。背五,應為記值。折當不詳。
4,

5,

6,


中型漆金六字刀。金文。齊造邦長法化。戰國齊鑄。背四道橫紋,加十字。或紀值。
7,

二、秦篆(懸針篆)階段
秦統一中國后,結束了商周之后約600年的封建制和戰亂。篆字錢文約從前221年,至唐建國前的公元618年,歷經800年有余。
1秦半兩,相傳丞相李斯書寫。若考證屬實,則為皇帝或重臣親書錢文之首例。




。 2,漢四銖、三銖、五銖。小半兩失信,乃于孝文五年改行四銖,建元元年又改鑄三銖。
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3年)罷半兩,行五銖。漢代錢文文字清秀,書寫規整,極易識讀。





。 3,王莽改制后從居攝二年(公元7年),至天鳳元年(公元14年),四次幣制改革,無論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到六泉十布,貨泉、布泉,錢文均為懸針篆體,細若蚊足,精細傳神。所以給人以文字藝術欣賞之美。例如,契刀、大泉五十、貨泉和壯泉四十。





。 4,漢末三國吳蜀鑄幣仍以篆書為錢文。文字聲韻已見舒張開放之意。如,大泉五千,直百五銖、世平百錢、。




5,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錢文多繼承懸針篆體,但范鑄筆觸或有加粗。但,也出現了宋體字被用于錢文的萌芽。例如,涼造新泉、豐貨、漢興、大夏真興、太和五銖、太貨六銖、高昌吉利、太清豐樂、景和、常平五銖、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保定通寶等。














或為最早采用宋體字入錢文的錢幣鑄母。似應為北周宇文邕(561-565)試鑄品。嗣后朝代可見零星同類品。
三、唐以后錢幣文字隸楷兼行,對錢成風。
1,過渡性的武德通寶。

2,隸書開元通寶大行其道。







。而天成、天福、天漢、天德,假托受命于天




。南唐李煜,偏安一隅,則 首開對錢之先河。

4,遼、夏錢文分別采用本民族自創文字(不在此例)。同文亦鑄漢字錢幣。但漢字書法真楷兼用,書法造詣稍遜中原。




















。 6,金元明清錢幣除八思巴文和滿文以外,漢文錢幣多真楷。篆隸書體則為特例,藏之皆罕。















中華民國推翻帝制,閉關鎖國漸成頹勢,商貿開放興起風潮。機制幣涌入國門,方孔圓錢進入尾聲。所見民國通寶小平、折十均為福建所鑄,文體楷書。錢幣文化承載商貿人文,映襯歷史風云。錢文又是時代名片,審鑒錢文,可為斷代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