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張忠山著名金融學家甘肅錢幣學會創始人之一
和田小錢
和田大馬錢
每逢年底,總是錢幣收藏高峰期,走在大街上,閑逛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的紀念幣廣告,展現著錢幣收藏的魅力。然而,喜歡玩錢幣的泉友多,真正了解錢的人少。
甘肅是絲綢之路的必經地段,數千年來,在長達千余公里的絲綢之路上,商旅往來,使節奔走,東西方文化在交融。來自東羅馬帝國、貴霜帝國的錢幣,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神秘地出現在甘肅大地上。然而,古老錢幣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1986年12月20日,甘肅省錢幣學會在蘭州飯店舉行了成立大會,選舉張文耀為會長,張忠山擔任秘書長,學會秘書處設在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金融研究所。這個學會就是為解讀那些絲路古錢幣而誕生的。
如今“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家級的戰略工程,那些曾經隱藏在絲綢之路上的貨幣故事,卻更加誘人。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錢幣故事。
白銀冶煉廠,堆積如山的古錢幣,投入了冶煉爐
現在的人,無法想象堆積如山的古錢幣被投入了冶煉爐的情景。這是在白銀冶煉廠曾經發生過的一幕。當時,各地的廢品收購站,收集了成堆的古錢幣,它們多被送到白銀冶煉廠的料石場。據去過的人說,料石場的古錢幣堆積如山,等待著入爐融化。原來,白銀冶煉廠是用古錢幣提高礦粉的品位。
面對這樣的情形,好多有識之士,實在坐不住了,古幣不是廢銅爛鐵,里面有寶貝,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而在鄰國日本對中國歷代錢幣,有著廣泛的收藏基礎,還有嚴密鑒定、玩賞組織。在這樣的背景下,1982年6月,成立了中國錢幣學會。
自然,我們甘肅地處絲綢之路沿線,也不能落后。當時,我在甘肅省金融研究所,組建甘肅省錢幣學會的任務交給了我。
那時,可是一窮二白,啥都沒有。難度是相當大。我雖然是學金融的,對貨幣是熟悉的,但對錢幣就陌生了,尤其鑒定,更是門外漢。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的劉紀元行長對我們是非常的支持。
困難相當多,第一你得有錢,有古錢幣,不能空對空研究。第二沒有人。那咋辦,只能邊學邊干。我看過南京大學一名姓李的教授所著的《貨幣小史》,也看過彭威信的《中國貨幣史》,但關于絲綢之路的錢幣,卻不到一千字。四處找人,甘谷人王恭,是老銀行家,當時七十多歲了,我就引導年輕同事于挺明,拜老銀行家為師。
還得挖人,天水有個陳悟年,家是北京的,支援大西北,來甘肅。他在上初中時,就集幣,可以說是老專家了。我想盡辦法,把陳悟年調到蘭州,花了很大的氣力。他是工人,研究所必須是干部,就以工代干,調來又評為助理研究員。人調來,還要解決落戶、房子等各種生活問題。后來,蘭州地界上稱,錢幣鑒賞有陳悟年、陳炳應、蘭化老陳號稱三陳。再找學歷史的康柳鎖。研究錢幣,不僅要看實物,還要懂歷史,尤其是我們西北,不但要懂歷史,還要懂西北少數民族史?扇思耶敃r是蘭州市委的干部,還是科長。這可不好調,幾經周折總算調來了。陳悟年、康柳鎖,加上年青的于挺明、我、葛凌青,就這幾個人。實際上,錢幣研究室和省錢幣學會秘書處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1986年12月20日,在我們的多方奔走努力下甘肅省錢幣學會成立了。我們也聯絡到一批專家學者及文化部門的人士,張炳玉、王勤臺、初世賓、楊建新、鄭炳林、杜斗成等朋友都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學會也舉行了涼造新泉、絲綢之路貨幣、甘肅地方貨幣三個學術會議;舉行了錢幣展覽,成立甘肅錢幣陳列室,甘肅集幣公司等,編輯出版了《甘肅歷史貨幣》等等。
一大學教授,收集一堆贗品,拿來做鑒定
難度最大的自然是找錢幣實物。起初的錢幣展覽,大部分展品是從有關單位和泉友那里借來的。可不能老靠借!大家就四處活動,去博物館,到廢品收購站,進隍廟,一邊走訪,一邊學習。錢幣陳列室慢慢建立了起來。這中間,陳吾年做出了貢獻。他將自己辛苦多年,四處收集來的數百枚珍稀錢幣,捐獻了出來,這為錢幣陳列室奠定了基礎。
有喜劇也有悲劇。學會秘書處的工作人員不僅四處走訪,而且也義務鑒定。這不就遇上了悲劇。蘭州某大學有位教經濟學的教授,在給學生上課講貨幣的同時,自己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錢幣。課余時間,總是去隍廟閑逛,一來二去,收集了不少古錢幣,準備把這些錢幣作為講課的實物。他聽說成立了錢幣學會,就拿著收集的古錢幣來學會秘書處鑒定。我們一看,大吃一驚,咋回事?全是贗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隍廟就有了錢幣地攤市場,每逢周末,那是非常熱鬧,幾乎可以說是摩肩接踵。然而,錢幣也是魚龍混雜,沒有一雙火眼金睛,無法沙里淘金。老教授雖然有熱情,可是沒眼力,收集的全是贗品。
這件事,對大家是個震動。于是,我們下大力氣辦了好多次古錢幣展覽。讓老百姓看到真品,這樣才有比較。到1995年之前,基本上每年一場,參觀者達數十萬之眾。1992年,還配合首屆絲綢之路節,舉辦了大型錢幣展覽。
錢幣學會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1998年,某廠一位錢幣收藏家家中被盜,好在破案迅速,追回了大部分失竊錢幣?墒牵ㄗ锞统闪穗y題。最后,警方請學會對失竊錢幣進行了鑒定,為公安機關定罪提供了依據。
和田大馬錢,就這樣到了中國錢幣博物館
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達1500多公里,學會成立之初,就把絲路古錢幣作為研究重點。1989年,編輯出版了《絲綢之路錢幣研究匯編》。這本資料,引起中國錢幣學會戴志強、張季琦、姚朔民等人的重視。隨即,甘肅省錢幣學會被任命為中國絲綢之路貨幣研究組組長單位,我任秘書長,有新疆、陜西、四川、內蒙古、甘肅等11個省區加入,基本上涵蓋了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個省區。
各個省區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絲綢之路貨幣研究會議,中外專家對絲綢之路沿線的西方貨幣及中國貨幣的相互交流,同時又對三條絲綢之路沿線的古錢幣進行了考察,結集出版了一批研究論文。這是我們后來出中國第一本《絲綢之路貨幣》的基礎。
中亞出土的開元通寶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中亞錢幣
張忠山和《中國絲綢之路貨幣》一書
不僅如此,還承擔了為中國錢幣博物館征集資料的任務,陳悟年東奔西走,有重大收獲。
大約在公元1世紀—3世紀,人們在新疆鑄造使用了一種以“馬”為主題的錢幣,這也是新疆地區自鑄貨幣。這種圓形錢幣和漢五銖錢的不同之處是中間沒有孔,錢幣上文字是漢文和佉盧文字,也就是“漢佉二體錢”。按照制造方法,應該是打壓法制造,和中原鑄造法截然不同。這種“和田馬錢”分為大小兩種,大錢是馬,小錢是駱駝。它是希臘文化經過印度輾轉傳入新疆的證據,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無疑是絲綢之路錢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珍品。中國錢幣博物館肯定要收藏這類錢幣。
這東西可不好收。關鍵是信息。好東西,藏家們往往秘不示人。陳悟年四處打聽,終于打聽到,和田有發現,他急忙和新疆的朋友聯系,發現確有此事,為趕時間,他讓新疆朋友坐飛機去南疆,先把錢幣拿到手再說,他的朋友幾經協商,終于如愿以償。他也隨后趕往新疆。這樣,中國錢幣博物館才有了填補空白的珍品。
列入中國五十珍品名錄的西夏元德重寶錢。“元德”為西夏崇宗年號之一,這個皇帝三歲就登基了,他比較推崇漢文化。元德重寶,存世極罕。陳悟年打聽到寧夏銀川有個藏家手中有,可是秘不示人,更別說轉讓了。他就使上水磨功夫,苦口婆心,一次次做思想工作,終于將這枚錢幣征集到手。
這樣,差不多努力了近十年時間,編寫《中國絲綢之路貨幣》一書的條件成熟了。在全國錢幣學會西雙版納秘書長年會上,我提議編寫一部《中國絲綢之路貨幣》的想法,大家都說好。1999年,中國第一本專門論述絲綢之路沿線貨幣的專著《中國絲綢之路貨幣》終于出版了。那一個個隱藏在錢幣背后的故事,也逐漸走出了塵封的歷史。遺憾的是,同那時相比,現在信息更加全面,“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應該有一本新的《絲綢之路貨幣》,來讓更多的人見識到絲路古錢幣的魅力。
文/圖 蘭州晨報首席記者王文元
(資料圖片由記者翻拍)
責編:韓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