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如何成就與毀滅南宋小朝廷
徐瑾
兩宋之中,南宋總被認為文弱,其實在貨幣制度中尤其值得一說。
南宋大體繼承了北宋體制,但是南宋偏安一地,經濟重心進一步轉向南方,經濟制度比起北宋不得不有所拓展,也產生了不少的金融創新,甚至一度南宋的生存都曾依賴于鹽引制度。
所謂鹽引,是指在鹽業專賣之下,國家賣給商人的取鹽憑證,鹽引具有有價證券以及票據的不少性質。南宋小朝廷草創之時,金軍不時南下,四處飄搖,宋高宗趙構甚至逃逸海外。從趙構在河南商丘即位到正式定都杭州,其間經歷了10多年,便于攜帶的鹽引在籌集軍費等方面曾經幫助不少,甚至有“南渡立國,專仰鹽鈔”之說。南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南下,而鹽鈔就是鹽引,高宗登基之前擔任兵馬大元帥,就以靖康之難的勤王口號,為籌集軍費發行鹽鈔,不久得錢50萬緡,甚至在高宗的逃亡立國路線圖上,一路也伴隨著商人們交錢買鹽引的影子。
鹽利進入財賦,從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即有記錄。管仲在齊國即借助臨海地理優勢“興鹽鐵之利”,可謂開鹽法之始,此后鹽就在官營和私營之間變換。唐代從開元之后開設鹽鐵使,后來這一職位并入掌管國家財政的新部門三司,宋代三司地位一度與宰相均衡,鹽利更是發揮到出色,鹽法更為完善,開創了鹽引等制度創新。徽宗時期權相蔡京的經濟改革中,鹽引使用范圍更頻繁廣泛,其制度在后代也延續下來。
《宋史·食貨志》中記載,唐肅宗年間改革鹽法,理財名臣劉晏大力整頓,全國鹽利一年40萬緡,到了晚唐,鹽利已經占賦稅收入的一半;北宋哲宗年間,僅僅淮鹽和解鹽兩項一年收入就達到400萬緡,可占唐代賦稅的2/3;到南宋高宗年間,泰州海陵一個鹽監的收入就折合六七百萬緡,其一個州的收入就超過了唐朝舉國收入。
鹽引雖然廣泛使用,但其實并不是真正的貨幣,更類似于債券。就紙幣而言,南宋除了交子,最著名的紙幣就是會子,甚至可以說直到南宋,紙幣才真正在中國廣泛流行起來,有了法幣的意義,這點也在我的新書《白銀帝國》中有所強調。會子最早在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官辦,次年置會子務,學習四川交子方式,并且設定面額以及準備金,“悉視川錢法行之。東南諸路凡上供軍需,并同見錢,仍分一千、二千,三千凡三等。蓋權戶部侍郎錢端禮主行之,仍賜左帑錢十萬緡為本”。
《白銀帝國》中指出,會子分別有東南會子、湖北會子、淮南會子等,在不同地域分別流通。與起源于四川,對應于區域性的四川鐵錢的交子不同,會子流傳區域很廣,其儲備主要是銅錢,甚至還有銀本位。南宋將領吳玠在河池發行銀會子,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這也可見白銀的貨幣職能擴大,當時會子和銀價之間往往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官會與銀價常相為消長,會子輕則銀價重,會子重則銀價輕”。
紙幣發生于北宋,極盛于元,中間銜接的南宋的作用不可抹殺。如果說北宋紙幣的流行只是局部現象,那么南宋的紙幣則是一種全國情況。紙幣出現于宋朝,一方面是貨幣經濟繁榮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則是軍事壓力之下的被迫創新。
會子的流行,首先源自南宋政府的財政匱乏。南宋控制范圍小于北宋,領土縮減一半,但坐擁南方富庶之地,廣開財源,除了拓展海外貿易之外,也繼續加收田賦之外的各類稅種,如經制錢、折帛錢、添酒錢等。按照北宋和以后帝國的標準比較,南宋地域雖小,人口也只有6000萬,主要集中在兩浙與四川等地,其收入反而高于北宋,這其實顯示了南宋經濟的繁榮與官員的理財有道。
南宋孝宗末年政府收入高達6530多萬緡,而北宋哲宗年間不過接近5000萬緡。即使如此,各類軍事開支以及對外賠款壓力下,南宋財政雖然開源有方,最終還是被總結為“會計不明,用節無度”,費用預支要等數月甚至半年。
其次,則是錢荒的日益頻繁。錢荒從隋唐時代即有記錄,到了宋代更為頻繁。這首先源自銅的匱乏。在隋唐之前,商業不夠繁茂,官方政策以嚴禁民間私鑄銅錢為主,之后貿易漸起,而禁止私鑄之下,銅價上揚,導致鑄錢無利可圖,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均缺乏鑄幣動力。銅價高企之下,民間更傾向于將銅幣改鑄為銅器,利潤可以高達5倍甚至15倍。以民間鑄造銅器為例,唐代記錄銅錢1000文得銅6斤,每斤售600多文,所得已然4倍左右。到了宋代更是翻番,高宗時期即有記錄:“百姓以十文錢銷熔得銅一兩,鑄為器可得錢一百五十文。”如此厚利之下,自然屢禁不止,銅錢越發緊缺。
比起交子,會子更能代表宋代紙幣。中國人往往以宋代紙幣為驕傲,然而戰爭使得一切都歸于虛空。在《白銀帝國》中,我們見證了宋代民間社會的創造力以及官僚靈活的經濟治理水平,但戰爭失利導致財政失控,失控的財政政策必然導致失控的貨幣政策,紙幣敵不過財政貨幣化的悲劇,交子、會子等貨幣最終成為一個通脹的歷史悲劇故事,也是宋朝統治者未能把握的改革紅利。
宋代紙幣退出了舞臺,但是貪婪與愚蠢永遠存在,尤其越到末代王朝,越是窮兇極惡地試圖通過紙幣掠奪民間財富,宋如此,金如此,元也未能幸免,明則完成紙幣在中國古代的最后一幕。
作者為青年經濟學者,近期出版新書《白銀帝國》,微信公號《徐瑾經濟人》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