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銀元史及銀元家譜

        搜狐 15-09-29 14:25:03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北洋的銀元發展歷程映襯著中國晚清貨幣政策的進與退,每一次斷檔也刻錄著一次歷史的顛簸。

          了解造幣史和造幣廠的變遷過程,不僅可以理解銀元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會對不同時期銀元的種類,成色,龍紋特征,齒邊特征等方面提高認知。

          如果追溯歷史的話,清政府于1866年便在天津設立了機器局,它是由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所創辦的,1867年開始生產西式槍炮,此后一直清政府最為重要的兵工廠。

          第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發生在1887年,也就是光緒十三年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推動幣制改革,緩解因流通不足帶來的經濟蕭條,率先在其創建的天津機器制造局內設立“寶津局”鼓鑄制幣。其機器設備一部分是從北洋機器局(也就是原生產火藥為主的東局)分出來的,另一部分是1888年從英國格林活鐵廠購買的造幣機器,這段時間鑄造的主要是機制銅錢。

          

          北洋鑄幣廠

          這段時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

          清中期以來,美國、英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墨西哥等許多國家的銀元陸續開始從國外傳入我國,并在市場上流通,造成幣制混亂,白銀外流,銀價高漲。為了緩解經濟蕭條,增加流通,也為幣制改革之需要,李鴻章等才籌建的鑄幣廠。但是這一過程頗為坎坷,主要是受到保守派的抵制,造幣廠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一直延續到了下一個時間節點,1895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

          清政府準許各省仿制銀元,當時的北洋大臣王文韶令北洋機器局試鑄造銀元。這一年,北洋機器局就利用原有的制造銅錢的機器改造了,兩角,一角,半角三種小銀元。

          后來增購了一元和五角的印花機器,再從國外購置了壓片,制坯等設備。于光緒二十二年開始正式試鑄銀元。

          1896年7月,北洋機器局試鑄出了一套五種幣值的銀元,這五種分別為二十二年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和五分,主幣為一元。如圖: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北洋機器局造 一元銀幣

          

          北洋22

          這一批所鑄造數量較少,鑄幣總值為7600元,屬于罕見品。

          從這年開始,銀元的元兩之爭中,維新派主張的元便開始占了上風,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幣值改革,因此北洋二十二年龍洋在中國銀元鑄造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繼續鑄造了一套,該幣的幣面上出了更換中英文紀年以外,英文還加上了“大清”,其他和光緒二十二年銀幣較為接近。

          這一年所鑄的銀幣也有五種,分別是二十三年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和半角。

          由于其使用的機器和造幣工藝都沒什么改變,所以其成色依然不好,特征近似,這一點北洋二十四也是相同的,所以,全鱗好品的這幾年北洋龍就比較難得。這一年所鑄造的數量增多,鑄幣總值117.655萬元,開始流通。如圖:大清光緒二十三年北洋機器局造一元銀幣。

          

          北洋23

          光緒二十四年所鑄造的銀元種類,特征與二十三年基本相同,只是數量更多,鑄幣總量達到303.095萬元,流通廣泛。如圖所示:

          

          北洋24

          北洋二十二到二十四年間,北洋機器局所鑄造的大清銀幣,他們的顯著特點就是不用重量而用元,而北洋25用就是庫平重量,這也反映出當時經歷過激烈的元兩之爭,保守派與維新派之爭,看似先進于其它省份而紀值造幣的北洋機器局銀幣上演了一場木偶劇,受經濟規律和政治活動影響,紀值銀幣失去其紀值意義,光緒25年北洋局鑄造了紀重的北洋銀幣。

          另外這幾年的銀元龍紋比較復雜,漢文滿文相間,也反映了設計方案權衡各方的歷史意義,這一批銀元的誕生便是在不斷的爭議中出現的,光緒二十五年,又是一個重要年份。

          1899年4月,清政府想收回鑄幣權,后來經榮祿的極力保留,6月份,清政府又準許北洋機器局繼續鑄造銀元,,但是,至此以后北洋鑄造銀元總局,所鑄造的銀元,改為北洋造。有25年,26年,29年,31年,33年,34年版數種。

          他們的龍紋圖案特征自成一個系列。細分的話北洋25年,26年又與后面的有多處不同。如圖,北洋25年一元。

          

          北洋25

          北洋25年,北洋機器局改名為北洋銀元局,改局仿照廣東湖北各省的鑄幣模式,重新設計鑄造銀幣,其成色要比之前幾年好很多,被北方各省所接受,流通于全國,鑄幣數量為164.5798萬元。“北洋造光緒元寶”,光緒二十五年鑄,面值有“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種。到了光緒是二十六年,北洋26年的面值和流通數量都比較稀少,鑄幣總值已不可靠并且面值也只有三種,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和意義。三種面值為:“北洋造光緒元寶”,光緒二十六年鑄,面值有“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三分六厘”。如圖,北洋26年一元。

          

          北洋26

          其原因是當年7月的時候,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北洋機器局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這座頗具現代生產能力的造幣廠,剛形成生產能力就毀于1900年八國聯軍的炮火,變成一片廢墟,“天津機械局鑄錢局”開創了中國機械化鑄造銀元的先河,寶津局也就壽終正寢了。但是北洋銀元的歷史并未就此結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凱接任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當時的天津剛剛經歷了浩劫,社會混亂,經濟衰退,物價不穩,流通嚴重不足,錢莊銀號紛紛倒閉。要想穩定社會,安撫民心,必先整頓金融,增加投放,統一幣制。于是袁世凱上任伊始,為解決當時市面流通制錢極度缺乏的境況,便責成周學熙創建“北洋銀元局”(全稱“北洋鑄造銀元總局”),鑄造銀元和銅元。 周學熙迅速組織人員在戰后廢墟上,挖掘“寶津局”被戰火損壞掩埋的設備,加以修復,在直隸總督衙門附近、原李鴻章淮軍護衛營舊址建起了“北洋銀元局造幣廠”,周學熙任總辦(相當于局長和廠長)。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1902年12月15日)該廠正式開鑄,命名“北洋鑄造銀元總局”。

          這家造幣廠最先并沒有鑄造金幣和銀幣,而銅幣是其唯一的產品。光緒二十九年才鑄造了銀幣,即北洋造二十九年,該年份只有七錢二分一種,發行量較大。如圖:北洋造二十九年。

          

          北洋29

          同年,還試鑄造了戶部一兩的銀幣,其模具委托日本正金銀行代辦,北洋銀元局依照此建設制作餅,經試壓證明薄者音清脆、厚者音沉悶。在袁世凱批準后試制了六七千枚,但沒有發行,原因不明。以現在的存世量來看,絕大多數都被回爐改鑄,泉界習稱此為“戶部一兩”銀幣。如圖:戶部一兩。

          

          戶部一兩

          后來,光緒三十三年,又鑄造出了北洋庫平一兩,“北洋庫平一兩”的設計與戶部一兩雷同,正面除將“戶部”兩字改成“北洋”外其余相同;背面則是將英文年號、由發行別“hu poo”變更為制作廠別“pei yang”而已。如圖:北洋庫平一兩

          

          北洋33一兩

          這兩種一兩銀幣,都是該鑄幣廠的珍品,難得一見。

          從這兩枚一兩銀幣中,我們可以發現,光緒29年到光緒33年,這幾年是中國貨幣史上元兩之爭最激烈的周期,元單位派和兩單位派相互折沖,斗爭不斷。而在元兩之爭的這些年中,北洋銀元家譜里新添了一個孤獨的年品,也有人叫他北洋系列中的孤兒。那就是北洋31年,該年份僅“一錢四分四厘”一種,鑄造數量較少,是收藏北洋系列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如圖:北洋造三十一年。

          

          北洋31

          隨后在光緒三十三年7月,盛宣懷向載澤建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以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成色分量不變。”新擬定的《鑄造新銀幣分兩、成色章程》五條,然后在天津總鑄幣廠重新開鑄七錢二分的銀元,元兩之爭正式向“元單位”派傾斜。

          因此,北洋三十三年龍洋,僅僅在二十九年的基礎上更改年號而已,并未重新制模修模。大家平素看到北洋33年與北洋29跨度了數年,卻并未改模,其中內含的歷史深意便是如此,這個年份也值得深品。如圖:北洋造三十三年。

          

          北洋33

          時間延續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光緒先后謝世,度支部再議幣制之后,載澤徹底否定了兩單位,因此光緒三十四年龍洋的發行量最大,成為了最常見的品種。北洋34概要的劃分,可以分為三大類,每一類都蘊含一定的歷史意義。

          第一類是:北洋34小字版,改版繼承的是33年的模具,僅僅是改了年號而已。屬于33年向34年的過渡版,該版的修模版極多,其中名譽品卷三錨四就來自這一時期。34年小字版數量約占北洋造34年30%。如圖:

          

          北洋34 小字

          第二類:北洋34長尾龍大字版,該版龍大氣,深峻,把北洋龍的恢弘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鑄造數量最大,是北洋34年的主版,約占北洋造34年60%左右。如圖:

          

          北洋34長尾

          第三類:北洋34短尾龍。該版是長尾龍的修模版,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新幣鑄行前,財政部發文,仍以北洋造34年光緒元寶為主,但版別改為短尾大字版,該版數量約占北洋造34年10%。如圖:

          

          北洋34短尾

          一直到1912年,度支部造幣總廠與度支部造幣津廠(原北洋銀元局)合并,更名為“中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北洋銀元局,至此也就不再單獨存在了,北洋銀元的歷史不僅蘊含著那個時代貨幣政策不斷革新的故事,也深藏著清末世事的更迭興衰。

          來源:搜狐  作者:經典收藏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aixian)。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