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陸良 師文濤
清代寶云局鑄造的道光通寶,不像之前鑄造的雍正、乾隆、嘉慶通寶,也不像之后的咸豐、同治、光緒通寶,由于鑄造地點不一,版式比較豐富,而道光通寶雖然數量也很多,但不知什么原因,版式卻很少。
據《云南貨幣簡史》記載:“寶云局道光通寶錢幣直徑2.6厘米,重5.1克。”而《云南歷史貨幣》的圖錄中有一枚,“直徑2.6厘米,厚0.15厘米,重5克。”兩本書中都只有一種版式——仿部頒式。從我收藏的錢幣實物來看,直徑最大2.65厘米,最小的僅2.1厘米,最重的達6克左右,最輕的只有2.34克。
寶云局的道光通寶,主要有五種版式:一種是比較少見的部頒式;一種是仿部頒式;一種是大字寬云;一種是異書;一種應該是后期鑄造的減重輕錢。在這五種版式中,前面三種差別不大,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只有后面兩種差別明顯。
部頒式道光通寶,直徑2.57厘米,厚0.12厘米,重3.85克。仿部頒式道光通寶,直徑在2.5厘米—2.65厘米之間,厚度在0.12厘米—0.27厘米之間,重量在4克—6克之間。之所以稱它為“仿部頒式”,是因為它與部頒式的區別從外觀上來看很小,正面文字的寫法幾乎一模一樣,筆畫粗細一樣,區別僅在后面的滿文“云”上,部頒式的滿文“云”比較小,又短又窄,起筆就是一點,高度和內廓一樣,而仿部頒式的滿文“云”則比部頒式的略高一點。而重量則明顯部頒式要輕一點。
“大字寬云”,該錢直徑2.48厘米,厚0.1厘米,重2.46克,正面“道光通寶”四字略大,“寳”字下面兩點在一條線上,平足,其他版是“八”字;背面滿文“寶云”較寬,與內外廓相接。
異書道光通寶總共遇到過三枚。其中一枚缺角,直徑2.55厘米,厚0.1厘米,重量在3克—3.4克之間,缺角那一枚反而是最重的。“道光通寶”四字與其他版有明顯區別:道光兩字較扁,略大,筆畫粗細不一。最有特色的是“光”的寫法,這在所有帶“光”字的錢幣中獨樹一幟,中間一豎是斜的,左邊一點呈四邊形,下面的“豎彎鉤”與上面的一豎成一條斜線,與正常的寫法不一樣,不是向左彎成弧形,而是斜向右邊。“寳”字為直點,整個字的豎畫和“貝”的“八”比較明顯,橫畫較細,不太明顯。“通”字的方頭和雙點較大。背面的滿文大而俊秀,滿文“寳”尾較長,滿文“云”的半圓較大,最后一筆較粗。這種滿文的寫法我個人覺得是最漂亮的,與寶云局嘉慶通寶中的一種寫法差不多,也許就是借用嘉慶通寶的背范。
除以上幾種外,我還有一枚比較輕、薄的道光通寶,直徑2.08厘米,厚0.14厘米,重2.34克。最初我猜測可能是私鑄,但根據它的文字書法及形制分析,我否定了私鑄的看法。從文字來看,“道光”二字形似隸書,“通寶”二字較長,好像是“角頭通”。無論是正面的漢文,還是背面的滿文,都比較規整。因此應該是后期鑄造的減重錢。說到減重,其實早已有之,從順治開始就有,康熙更多,乾隆也不少。
在我收藏的寶云局道光通寶中,另有幾枚我感覺較特殊的道光通寶,簡介如下:
卷邊:寶云局的道光通寶雖然不能與康熙、雍正、乾隆相提并論,但相對來說比后期鑄造的同治、光緒要大一點,因此在與其他小錢混合流通時,久而久之,導致邊緣向里面卷起,這種現象在寶泉局的康熙、乾隆通寶中也能見到。此枚道光通寶直徑2.5厘米,厚0.27厘米,重6克。
紅銅道光通寶:版式與大字寬云相似,但紅銅的僅見。直徑2.37厘米,厚0.13厘米,重2.37克。紅銅的除這枚之外,我還有一枚較厚重的,直徑2.7厘米,最寬處2.8厘米,厚0.19厘米,重6.65克。因為文字漫漶不清,制作不精,無法知道是哪個錢局鑄造的,這種錢我見過兩枚,背面的滿文都看不清楚,本想買,但對方既不懂,而要價還高,只得罷了。從文字風格和背面的滿文來看,我認為它是寶云局的。但它的性質有待分析,說它是官鑄的吧,又太粗糙;私鑄吧,又是紅銅,還很厚重,不像私鑄的風格。
合面錢:這枚錢是十多年前在農村買到的,此錢直徑2.42厘米,厚2毫米,重7.1克。兩面都是滿文寶云,可惜有一條細裂。經過仔細對比,我認為應該是一枚道光通寶合面錢。
由于本人囿于一隅,所見有限,意在拋磚引玉,希望其他藏家不斷豐富,共同學習。
來源:收藏快報
部頒式
仿部頒式
大字寬云
異書錢之一(缺角)
異書錢之二
異書錢之三
減重版
“卷邊”版
紅銅(寬云)版
紅銅道光錢
寶云合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