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同民
經過多年的戰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于把戰國七雄中的“韓、楚、齊、燕、魏、趙”滅掉,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
“創業難,守業更難。”秦始皇明白,滅六國,統一七國,只是形式上的統一,要想國家達到真正意義上統一必須是政治、經濟、文化上最終的統一。于是,秦始皇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由此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500多年里,各個諸侯國政治、經濟上相對獨立,貨幣形制的多樣性除了說明文化的多樣性之外,更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政治上的嚴重分裂的狀況。諸侯國之間為了利益,戰火不斷,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秦始皇統一后的法定貨幣叫“半兩”,“半兩”錢幣頒行的同時,禁止原來“戰國七雄”以及其他小國自行鑄造的貨幣流通,私鑄或使用以重罪懲處。“半兩”外圓內方,沒有外廓和內廓,背面平整,沒有文字。錢的正面篆書“半兩”二字,分列錢幣穿孔兩側,錢文凸起,筆畫剛健,深峻雅卓。外圓內方,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具有勻稱均衡的藝術美。
“半兩”錢的形制極具政治色彩和傳統道家思想的文化色彩。
《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下一上,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圜,臣主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秦統治者崇尚道家,道家認為“圓”象征 “天”,“方”代表 “地”,“君為天”,皇權所轄就是“地”了。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征“君臨天下,皇權至上”,“半兩”錢流通到哪里,皇權威儀就到了哪里,所以,“半兩”錢是秦朝“天命皇權”的象征。
傳統道家思想認為:人生天地之間,人的生命有兩部分組成:身體和靈魂,身體受之于父母,“靈魂”來源于“天賦”。所以,作為“天地之靈”的人,小了說必須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恩重如山;大了說應該敬畏天地,因為天賦予了我們靈性,沒有“靈性”的人,是行尸走肉。古人把“天地”的信息輸入在“半兩”錢幣上,就是告訴人們對錢幣也要有敬畏之心。幾千年來,敬畏天地,孝敬父母,敬畏錢幣,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頒行的“半兩”錢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財為養命之源”,人生在世,追求錢財,追求富貴不是壞事,因為有了富裕錢財,生活才能夠豐富多彩。但是,在錢財的獲得上,必須遵守“天”的規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天理”,對錢幣獲取要有必須的敬畏之心。縱觀古今中外,為了追逐錢財違背“天道”、不擇手段者,哪個能夠逃脫懲罰?消費錢財呢?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老祖宗提倡“勤勞節儉”“物盡其用”也是體現著對錢財消費過程中對“錢”的敬畏之心。
自古以來人們對錢的想法非常多,有了錢就大手大腳,隨心所欲地花費,認為錢是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和別人無關。傲視“天地”,唯我獨尊,結果讓錢“傷”了自己。
秦始皇已經作古2000多年了,其是非功過后世褒貶不一。就他統一貨幣這件事來說,的確是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博古通今”“古為今用”是文化傳承。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鑄造的“半兩”錢雖然早就退出了流通的平臺,但是,它的歷史意義沒有消失,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我喜歡古錢幣收藏,我更喜歡古錢幣中的“秦始皇”。
( 齊同民,別號:小雅齋主人、閑云居士,文物收藏家。所收藏品曾被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中國周”組委會評為“民間收藏十大國寶”之一,其本人也被評為“中國十大收藏家”之一。)
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