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里的中國史》 任雙偉 著 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
中國歷史波瀾壯闊、博大精深,有各種各樣的切入點和詮釋方式。《貨幣里的中國史》別出心裁地從小小的貨幣發微,從側面呈現了歷史的另一種風貌。透過“錢眼”看歷史,天下熙熙攘攘,錢令人著迷乃至瘋狂,但最終留名史冊的是誰呢?該書的作者任雙偉說:“天下之富且貴者,多湮滅無聞。令名傳世者,不但倜儻文采,亦必有一往情深,足以交以一國之名士,而訂成千秋之盛景。”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透過錢幣觸摸歷史云煙
任雙偉愛“錢”,確切地說是古錢幣。但與其說他愛古錢幣,不如說,他愛的是古物。這個拿了5年制的英語與法學雙學位的人,對古物的癡迷,可以反映在他的語言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錢幣傳遞出的歷史信息、藝術美感和文化特性對他來說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價值。“其次,大多數的錢幣收藏者都是歷史迷,我也不例外,而錢幣恰好是觸摸歷史的不二法門。名物制度、訓詁校勘、地理沿革、人物生卒這些都是史料學派探究歷史真相的憑借,‘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古錢幣是開始,不是結束,是工具,不是目的。”
通過錢幣來探究歷史并不容易。任雙偉笑著說:“這本書得到了半個錢幣圈的支持。古泉(古貨幣)泰斗杜維善老師、戴志強老師,知名收藏家趙梓凱老師、王泰初老師等等,還有各個錢幣細分領域的收藏家,對本書也都提供了幫助。這本書的圖片,多半也是圈內朋友提供的。”書中還收錄了很多有開創性意義的錢幣圖片,比如梁四柱五銖就是首次公開的發現。
千年錢幣八百主人道盡悲歡
通過歷史故事來介紹錢幣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任雙偉筆下的歷史人物不再是一個個微縮標本,而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他們有無奈,有痛苦,有惆悵,有歡樂。作者試圖用悲憫的筆觸還原他們的時代,使讀者透過錢幣的方孔諦觀他們,觸摸他們,同時又把各種貨幣對應到相應階段的歷史,讓這些“錢”不僅僅是錢,更是組成歷史的有機分子,散發著歷史的溫度。他說:“當你觸摸錢幣、細撫錢痕時,那種古與今的沖擊,那種‘日中有錢人所羨,日夕餓死人誰憐’的凄涼,那種‘千年錢幣八百主人’的恍如隔世,又怎是我這三筆兩言能盡語的?若你真的收藏過、探究過,便知那不是故作激情,只是真情畢露罷了。”
對話任雙偉:
收藏三觀:量力而行、物我不役、樂天知命
廣州日報:要涉足古錢幣領域,必備的條件是什么?
任雙偉:“量力而行”的收藏觀、“物我不役”的價值觀、“樂天知命”的人生觀,這是我總結的收藏三觀。這里的收藏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一個過程,是伴隨著收藏生涯發軔、演進的過程,它們與收藏相輔相成、合則雙美,離則兩傷。
廣州日報:這本書在闡釋歷代貨幣的同時穿插了很多歷史故事,為何選擇這種寫作方式?
任雙偉:錢幣與歷史是斷難割裂的,就以本書為例:本書前四章“三晉與布”“楚幣問鼎”“刀出齊燕”“萬錢之祖”所昭示的不僅是秦始皇破除七國之畛域,聯華夏為一體,摶為大群,以與匈奴、百越一決雌雄之戰史、政治史,更是半兩錢與貝幣、布幣、刀幣、圜錢、楚幣等先秦傳統貨幣的發展史。而我想做的,就是打開門,讓客人進來,然后出入由心。這就是用圖與文的結合闡釋古代貨幣的原因。
廣州日報:寫作過程中,覺得最艱難的是什么?預設這本書的讀者是哪些人?
任雙偉:這本書得到了出版、錢幣等各界的支持,總體上是非常順暢的,要說最艱難的事,我覺得是如何處理以白話為特點的科普類書籍和文物類書籍故有的古奧語言之間的矛盾。預設的讀者是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和歷史愛好者。
廣州日報:您在收藏、研習過程里,有沒有碰到“撿漏”或者“走眼”的時候?
任雙偉:基本上每一位藏家都會有 “打眼”或者“撿漏”的時候,當你“量力而行”的時候,每一次的打眼,只會讓你痛定思痛,加深泉識,而不是無盡的懊惱。當然,大家更喜歡聽的是撿漏的故事:最近我得到了一枚女錢(五銖的一種),起初大家都認為它只是一枚漫漶不清、繡重體薄的劣錢,等我清理后,不僅在錢穿上發現了記數文字,還在穿下發現了活靈活現的魚紋,錢背發現了四決文,此枚錢也因為它的獨特性,被私議為“女錢天子”,成了女錢研究繞不開的一枚標志性錢幣。
廣州日報:對于想進入這一領域的新手,您有什么話要說?
任雙偉:藏古不富,識古不窮,好古敏求,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