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端午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符號,蘊藏著諸多文化意義。“驅五毒”,體現了國人生活智慧;“祭屈原”透露出人們對古代先賢的敬仰。這些端午特有的文化符號,鐫刻在藝術品中,表達出強烈的精神追求:印刻有端午驅邪圖案的古代民俗錢,體現的是民眾普遍的文化信仰、習俗與心理需求,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迎接祈福、驅災避邪的愿望;藝術家筆下的屈原畫像,傳達出在民族危亡關頭,對民族復興、一致對外的渴盼。在端午節前,重溫這些文化藝術珍品,品味跨越千年的精神追求,別有意趣。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春秋之前,吳越之地有當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來因楚國詩人屈原于這一天投江自盡,就慢慢演變成一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它與春節、中秋等同屬重要的傳統節日。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端午節的風俗從避惡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比較普遍的活動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張貼鐘馗像等。
在我國眾多錢幣品種中,有一類民俗錢,它是一種有關民間習俗的藝術產品,圍繞著民俗文化信仰產生。民俗錢的出現、發展與廣泛使用,體現了中國廣大民眾普遍的文化信仰、習俗與心理需求。它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人馬平安、家宅安泰、迎接祈福、驅災避邪的各種愿望。作為與民俗、民風淵源關系最緊密的特殊古錢,它承載了眾多的民情、民俗信息。在傳統民俗錢幣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多種表現端午節活動題材的案例。從傳統民俗錢幣中,人們可了解不同的端午節習俗。
第一種,面文“五日午時”或“五月五日午時”,背面圖案為五毒圖。在古人眼中,五月初五是個很不吉利的日期,因為那是陽氣由盛轉衰之際,陰氣開始萌生,各種害蟲紛紛出來活動,所以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時”。東漢《四民月令》一書寫道,“五月,芒種節后,陽氣始虧,陰慝(惡)將萌,暖(暖)氣始盛,蟲、蠹(害蟲)并興”。為了達到逢兇化吉、禳除災殃的目的,人們懸掛有張天師和鐘馗像的道符,如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端五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之上”。有的地方做帶有五毒圖案的飾物,因為每年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明《宛署雜記》就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蝎、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不管當時人們做什么、帶什么,目的都為了辟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五毒”,是指五種有毒有害的動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五毒有不同的指代,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其一老虎、蝎子、蜈蚣、蟾蜍和蛇;其二蝎子、蜈蚣、蟾蜍、蛇和蜘蛛;其三蝎子、蜈蚣、蟾蜍、蛇和壁虎;其四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在廣大地區,五月初五午時前后,為滅五毒、驅穢氣,人們在屋角及各陰暗處撒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人們將五毒圖案用作驅邪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巫術符咒,目的是以毒攻毒。
如“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55.8毫米,厚2.7毫米,重39.2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為蛇、蝎子、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
另有“五月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清代云南地區鑄造,直徑28.2毫米,厚2.3毫米,重9.77克。面楷書“五月五日午時”,旋讀;背為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五毒圖案。
第二種,面文“五日午時”,背文“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四字,出自《呂氏春秋》之《大樂》篇,“天下太平,萬物安寧。”指整個社會祥和安寧,處處平安無事。
如“五日午時背天下太平”錢。清代貴州地區鑄造,直徑42毫米,厚2.5毫米,重18.3克。面楷書“五日午時”,對讀;背楷書“天下太平”,亦對讀。字體粗大,制作精美。
第三種,面圖案為鐘馗驅邪,背五毒圖。端午期間,在南方廣大地區,人們大都懸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有關鐘馗捉鬼的傳說要從唐玄宗李隆基說起。開元年間的某一日,李隆基因病而心神不寧,睡夢之中見一大一小兩鬼。小鬼偷盜玄宗的玉笛和楊貴妃的香囊等御用品,大鬼立即上前將其捉拿,挖掉眼睛,并將小鬼生吞腹中。李隆基感謝之余問起名諱,大鬼說:“臣是終南進士鐘馗,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亡,死后成為鬼王,誓除天下惡鬼妖孽。”李隆基醒后,命畫家吳道子按照其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圖”,下令將此畫張貼懸掛,用以鎮妖驅邪。實際上,在我國歷史上并無鐘馗其人,“鐘馗”二字來源于古代一鐘用于驅鬼的棒槌(椎)——終葵,后逐漸被人格化,演變成“賜福鎮宅圣君”。
如“鐘馗捉鬼背五毒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圓形圓孔,直徑49.2毫米,厚2.5毫米,重28.8克。面穿左自上而下楷書“軀(同”驅“)邪降福”四字,穿右為鐘馗紗帽袍靴,執笏朝天,口中似乎念念有詞(咒語),穿上方有一喜蛛,寓意“喜從天降”,穿下方有一只三足金蟾;背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五毒”生動形象,紛紛作垂死掙扎狀。
第四種,面文為驅邪、弘揚正氣等詞語,背五毒圖或鐘馗捉鬼圖。這些詞語包括驅邪降福、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辟邪迎瑞、驅邪逐瘟等。
如“辟邪迎瑞背五毒圖”錢。清代云南地區鑄造,直徑31.1毫米,厚1.9毫米,重9.8克。面楷書“僻(同“辟”)邪迎瑞”四字,對讀;背五毒圖。
如“驅邪降幅背鐘馗捉鬼圖”錢。清代蘇州地區鑄造,直徑52毫米,厚2.2毫米,重35.8克。面楷書“驅邪降福”四字,對讀;背穿右為鐘馗捉鬼圖,穿上方有一只蝙蝠,取其諧音“福”,意味福在眼前。
民俗錢上表現的端午節活動可謂方式多樣,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是我們研究端午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和慶祝活動融入民俗錢中,豐富了我國民俗錢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和活動也通過錢幣這一特殊載體得到普及和流傳,民俗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傳承端午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