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想說的是“安陽錢范”。
安陽在哪?那是殷墟所在地,距遼河千里的黃河岸邊啊。戰國時代的安陽一開始應該屬于四戰之國的魏國吧。中原地區的鑄錢模子和燕國會扯上什么關系呢?“安陽錢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
滄海遺珠般的,網上有一則2010年的消息,介紹的是某國際拍賣公司當年秋季的拍賣會。“燕‘安陽’方足布銅范”赫然在目,估值80萬-100萬,一下子解決了“安陽”與“燕國”不搭界的問題。
該拍賣公司的說明中介紹:“該銅范研究收藏的價值也是極高的,因為它里面隱藏著冶煉、鑄造、歷史、地理、政治、經濟、金石書法、貨幣流通、科技藝術等諸多古老而未知的文明信息。”
確實,這句話的關鍵在“未知”上。除了這次拍賣相關的,再也沒了“燕‘安陽’方足布銅范”的信息。
已知的燕國貨幣有兩個比較明顯甚至是前后矛盾的特點。一個是,普遍來看燕國的貨幣是現如今出土最多的戰國貨幣,懂行的幾塊錢就能買一個。而另一個特點卻是,燕國貨幣中還有千金難求的稀罕品,比如燕國人在齊國制造的“齊明刀”。
而說到齊國貨幣,居然還有一種也叫“安陽”的。
只能說感謝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偉大不在于一掃六國,而是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
“造假”的貨幣現在賣得更貴
錢范就是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不晚于東周也就是春秋時期開始,金屬貨幣的鑄行就已經出現了。不過最早的金屬貨幣要追溯到商朝。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墓出土了3枚銅貝,距今已有三千余年。
中 國 最 早 的 貨 幣 是 始 于3500年前的天然海貝,這種貝幣當然不是蜆子扇貝那種貝殼了,多數是“齒貝”(虎斑貝、黃寶螺等),商朝人從東海、南海尋來顏色鮮艷的齒貝,晾曬、打磨與鉆孔后加工為工藝品性質的貨幣。大小也就一到三厘米左右。
后來人們富裕了,天然貨貝就供不應求了,于是先人們就開始“造假”,用石頭、骨頭等來仿制貝幣。到后來,規格越來越高,甚至用玉石寶石來仿制,再后來,就出現了青銅制造的貨貝,也就是銅貝。
比較好玩的是,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一枚普通天然貝幣的價格也就100余元,而先人們仿制的石貝、骨貝的價格卻要高出好多倍,至于綠松石貝和銅貝的價格就貴得沒有可比性了。
打磨貨貝是很費時費力的。商朝時期青銅器的制作已經達到了鼎盛期,有了技術,又有需求,人們就嘗試用制作青銅器的范,也就是模子的技術來鑄錢了。這就是錢范。
錢范大致可分為陶范、石范、銅范、鐵范、鉛范五類。春秋戰國時比較流行的是前三種。我們剛剛說的“燕‘安陽’方足布銅范”就是存世不多的精品。
不過其他消息源中,“安陽”又被寫為“匋陽”、“陶陽”、“俗陽”。畢竟戰國文字不那么規范,解讀有多種。關于該銅范的信息十分匱乏,只有后來各文物網站上相同的刊文:“一件戰國時期燕國‘安陽’方足布銅范以224萬元高價成交”。
之所以價格如此之高,各個信息源都認定了這個“方足布銅范”是錢幣界公認的存世最早的鑄幣銅范,并被奉為“銅范鼻祖”。
拍賣公司的說明是這樣的:“它揭示了戰國時期燕國開了銅范鑄幣的先河。它是燕國當年雄踞北方幽燕地區,一度強大領先的一個鐵證。”
貨幣是從生產工具演化來的
燕國一開始是強大的,畢竟開國之祖是周武王左膀右臂之一的召公奭,而關于先秦時期(秦朝之前的中國)買賣交易最完整的記載也是關于召公奭的。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座西周亢鼎,鼎上的金文就記錄了一次交易。
召公奭從一個叫樣亞(美亞)的賣方手里購買了一塊寶玉或是一顆大珍珠,價格是50朋(一朋十個貝幣)。可能是現錢不夠,又給了賣方一頭牛和一壇酒還有一瓶調酒的香料。而那時候做買賣就已經有了中間人,一個名字叫亢的。交易完成后,賣方給了“亢”銅二鈞(一鈞大約等于現今的15斤)作為介紹費用。
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仍然執著地使用貝幣的國家還是有的,就是楚國。只不過已經流通的是銅貝了,俗成“蟻鼻錢”。而燕國和其他國那時候已經使用鑄幣。
先秦的貨幣從形狀和分布上分為布幣、刀幣、環錢(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之所以這么復雜,與各國的地理環境是有相當關系的。
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布”是“镈”的同聲假借字。“鎛”就是鏟子。布幣主要流通于周王室和三晉也就是趙魏韓三國。這些地方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所以貨幣的形狀就與農具有關。
刀幣是燕國和齊國的主要貨幣。而最開始的使用者并不是中原王國,而是玩刀子比用筷子還溜的北方草原民族。比如源于遼寧的山戎、東胡等民族。研究者稱,像一把尖刀似的插入燕趙之間的中山國戎狄尖首刀流通區域就是最早的刀幣流通區域。
還有一種說法是,齊國尚武,因為成為春秋首霸,所以一直使用刀幣。當然,齊國的刀幣起源于沿海,有研究者認為刀幣的樣本是漁獵用的刀。
環錢主要是秦國在使用,被認為是從紡輪演化而來的。
從先秦就開始的貨幣戰爭
秦國的環錢在最后變成了全國統一的貨幣“方孔圓錢”,一直到紙幣大規模使用。而環錢最開始是魏國先鑄行的,因為比支楞巴翹的布幣刀幣便于攜帶,秦國就拿來用了。
秦國發家是靠從魏國拿了不少東西。在搶占了魏國不少地盤后,又回頭鑄行起了三晉流通的布幣。
一直沒有說話機會的“安陽”終于登場了。秦國當時把占領的魏國寧新更名為安陽。當地是中原的樞紐,更是商業重地。研究者稱秦在這里發動了一次貨幣戰爭,以擾亂趙、魏的金融,榨取三晉資源。
在本國使用環錢的秦國就在占領地安陽開始鑄造大量的“安陽方足布幣”,據研究,數量之大,現存的“方足布”中它可能居四分之一。后來在其他占領地也大量仿制,結果就是摧毀了三晉布幣的信用。用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貨幣超發吧。
為了鞏固統治鑄行貨幣也是有的,也就是燕昭王中興時期的燕國。燕國先是打跑了東胡等土著,一直把疆域推進到了遼東。然后就在襄平也是現在的遼陽鑄行“襄平布幣”,極大地推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鞏固了占領地的統治。
后來,燕昭王又派樂毅率五國聯軍一下子占了齊國的幾乎全境。在占領期間,燕國就在齊國開始鑄行自己的貨幣。
燕國主要是使用刀幣的,燕刀幣與別國刀幣不同的是,刀幣上有一個“明”字,所以俗稱為“燕明刀”。而燕國在齊國鑄行的刀幣面上就多了這個“明”字,但是在刀幣的背,又有“齊”的字樣。于是這種僅鑄行了五年的刀幣又被稱為“齊明刀”,物以稀為貴,是古錢幣中的精品。
“齊明刀”約有八九種,其中居然又發現帶有了“安陽”二字的。
“安陽”這個地名先秦時有多處
在先秦時期的貨幣上,一般都有鑄幣地的地名。各國的貨幣都是在不同城市鑄行的。就像是在當今中國最重要的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南昌、南京、沈陽等地都有印鈔廠和造幣廠一樣。
剛剛就提到過“燕安陽”、“秦安陽”還有“齊安陽”。可見,在那個時代,叫安陽的地方很多。
能夠尋到來歷的先秦安陽有四處,一處就是“秦安陽”,也就是殷墟所在的那個現在的安陽。
一處是“宋安陽”,位置在山東曹縣。
而前文沒有提到的“趙安陽”就有東西兩處。東安陽,現在的位置在河北省蔚縣(一說陽原縣)。而西安陽就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
這個西安陽就是趙國主要的“造幣廠”之一。在當地戰國遺址中出土了三件石質的“安陽”布幣錢范。
從錢范看,就是兩塊大小同樣的石板,兩面各有一個像所鑄的錢幣形狀一樣的凹樣,還刻有陰文,來表明它的出處。如西安陽這個就刻著“安陽”兩個陰文。兩塊往起一合,澆入燒化的液體金屬,冷卻后打開,一個錢幣就鑄成了。
三晉確實是哥們,趙有安陽,魏、韓居然也有。
至于“燕安陽”布幣在河北、東北和內蒙古很多地區都有出土,只不過安陽的具體位置在哪兒就無從考證了。
最早的鉛幣是燕國鑄造出來的
燕國是刀幣和布幣同時流通。對現代人而言,燕國貨幣的最大特點就是出土量是最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已經不論枚,論公斤了。
燕國貨幣鑄造多這個特點在當年很紅火的 《羋月傳》 中其實就有反映。羋月帶著兒子到燕國做人質時,鏡頭里,羋月靠做女紅掙了一堆“燕明刀”,而在之前的劇集中,無論是在秦國還是在楚國,那錢都是一枚兩枚的出場。除去男女之情不說,難怪 《羋月傳》被認為是良心劇。
燕國貨幣鑄行如此之多,難免被后人說一句“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了。
就說齊國自己的刀幣,通高約17厘米,重約40-55克。而燕國在齊國鑄行的“齊明刀”還不到14厘米、重才14克左右。對齊國人掠奪得這么狠,人家不反你才怪了。
而且出土的燕國貨幣大都腐蝕嚴重,一折即斷。常見的貨幣表面則是坑坑洼洼、非常粗糙、而且字跡模糊。
研究者說,燕國貨幣的兩大缺點,一是含錫量低,與別國最低7%含錫量相比,燕國貨幣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有3%的含錫量。這種貨幣的強度、硬度、光潔度和抗蝕性能自然就差。
第二就是含鉛量高,好的青銅貨幣含鉛量必須在36%之下,這樣才不會在貨幣表面出現大的鉛顆粒,嚴重影響鑄幣的強度和抗蝕性能。而燕國貨幣含鉛量平均將近50%。
當然,這也從一方面說明了當時戰爭的頻繁和燕國的積弱,鑄幣的銅都是能省就省。也有專家說,這體現了燕國人注重經濟效益、自強自立的精神。
不過呢,就算是歷史的玩笑吧,最高含鉛量達到67%的燕國貨幣也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鉛幣。
遼沈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 李振村
學術支持、圖片提供:遼寧省博物館
來源:遼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