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文化已有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是反映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收藏和研究中國古錢幣,對于陶冶人的情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存世數量多、內容極為豐富的中國歷代古錢幣中,新莽錢幣、徽宗錢幣、章宗錢幣和咸豐大錢,堪稱中國古錢幣“四絕”。
1、新莽錢幣,存世僅一枚
代表品:貨布(懸針篆)
幣制:青銅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他托古改制,推行主、輔幣相結合的“寶貨制”,這在世界制幣史上是一次破天荒的制度,致使當時幣制混亂。王莽的幣制雖然失敗,但錢幣藝術卻達到了歷代錢幣的一個高峰,并對后世的幣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工藝上,新莽錢幣鑄造工藝講究,制作精細,鑄幣輪廊鈄削。考古發現,王莽時,已采用銅模、石范、陶模來澆鑄錢幣,工藝先進,其布泉、貨泉精致程度幾乎可與后世的機制錢相媲美。
莽錢的錢文基本上以“懸針篆”為主,筆劃細挺流暢,布局勻稱,文字末尾或尖如懸針、或圓如垂露,筆勢舒展,精細勁秀,俊美絕倫。當時很少在市面流通,存世極罕,堪為國寶,是馳名中外的古幣大珍。1901年西安農民耕地時偶得一品。目前存世僅二品,一品于建國初期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品匿跡多年。
2、徽宗錢幣,御書瘦金體
代表品:大觀通寶折十(瘦金體)
幣制:銅、鐵、金、銀,以銅為主
北宋末代皇帝徽宗趙佶,在政治上雖然腐敗,治國無方,但在書畫藝術上卻頗有造詣,所創獨特書法“瘦金體”,在我國書法史上堪稱一絕。
在徽宗錢幣中,采用御書“瘦金體”鑄造錢文的只有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兩大系列!俺鐚幫▽殹庇鶗凼箦X,錢徑3.3厘米,厚0.3厘米,重約10 ~ 12克;所書錢文的主要特點是輕落重收,筋骨轉折,似鐵劃銀鉤。
“瘦金體”強調每個字的結構美,筆劃瘦直挺拔,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橫劃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捺如切刀,骨秀格清,點畫有斬釘截鐵之感。“瘦金體”超妙絕倫,堪稱幣文楷書之巔峰 。它與新莽錢文并稱中國錢文書法“二圣”。徽宗錢幣無論是幣材、鑄造、錢文,都可以說是精益求精,尤其是崇寧通寶、大觀通寶中的御書“瘦金體”當十大錢,以大美泉著稱,深得藏家鐘愛。
3、章宗錢幣
代表品:泰和重寶篆書折十(玉筋篆)
幣制:青銅
北宋末年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曾侵占了宋朝半壁江山,但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幣制都用漢文。
金朝皇帝章宗完顏王景,善書畫,尤其喜愛學宋徽宗的“瘦金體”,他寫的瘦金體幾乎可與宋徽宗所書亂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鑄泰和通寶、重寶。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種,錢文仿“瘦金體”,書法精湛。重寶為篆書折十大錢,光背;另有折三型試樣存世。
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大錢,錢徑4.5厘米,厚0.3厘米,重約22克,制作精美,神態渾厚,幣材優良,為青銅質;面文為“玉筋篆”書體“泰和重寶”四個字,由上往下、由左往右直讀,錢文由大書法家黨懷英書寫。黨懷英(公元1134~ 1211年),字世杰,號竹溪,山東泰安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能文,擅長篆書,時稱第一。他書寫的“泰和重寶”篆書體,清純典雅,華麗秀逸,筆劃流暢,頗具裝飾美。該品流傳于世甚為豐富,但因其屬于大美泉之一,仍然深得藏家的喜愛,故幣市售價不匪。
4、咸豐大錢 存世量大精品多
代表品:咸豐重寶、元寶
咸豐時,由于太平軍興,外國列強勢力入侵欺侮日深,使清政府危機四起,財政枯竭。為籌軍餉,充國庫,清廷除鑄造咸豐小平錢外,還實行了大錢政策。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首先從戶部寶泉、工部寶源、福建寶福三局開鑄咸豐大錢。全國各省先后有28局開鑄咸豐大錢。咸豐帝在位時間雖短,僅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但鑄造的咸豐錢幣種類特別繁多,版式也特別紛雜。
近年入錄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的咸豐通寶(以小平為主)和咸豐元寶各達200種以上,咸豐重寶則多達500多種;而入錄馬定祥《咸豐泉匯》的咸豐錢幣種類甚至多達數千種。致使當時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這在世界錢幣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現象。在眾多繁雜的咸豐大錢中,粗劣者甚多,但精品亦不少,而且其母錢、樣錢也多于其他歷代各朝,故受后世集藏家厚愛。世人有專門集藏、研究咸豐錢幣者,但尚無能夠集全咸豐錢幣者。
除了以上四品之外,在中國歷史上美品古幣的品種實乃層出不窮,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書法藝術在金屬造幣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