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康:清代第一古泉學家 |
發布日期:12-09-28 10:38: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10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晚清時期,古錢幣的收藏和研究成為一門顯學,期間英才薈萃,佳作疊出,而自號觀古閣主人的安徽歙縣人鮑康,因鑒識淵博,研求精邃,被人們稱為第一古泉學家。
鮑康,字子年,生于嘉慶十五年(一八一0年),道光舉人,官至夔州知府。他童年時就開始搜集古幣,后來得到《錢錄》、《泉史》兩書,便按圖索驥,廣泛搜求。他自述:“余十一二齡,隨宦大荔官署讀書,余暇偕伯兄子遠,仲兄子周,于緡錢中悉力搜剔之,得一稍異者,驚相傳示”。“吾母太恭人暨氏諸妹女侄輩,下逮童婢,每得一泉,無不先以余”。他博聞強記,眼力精絕,稀有的珍貴錢幣,很難逃過他的法眼。一次,他路過一家人的門前,見掛的竹簾用一個銅錢拴住。他一眼就看出這枚銅錢非同一般,就與主人商量,用自己帶的一枚大錢來拴竹簾,主人欣然同意。鮑康換得的這枚銅錢,就是背“桂五”的珍品“大中通寶”。 還有一次,有人在買東西付錢時,因夾有一個當時已不流通的小錢,店主不收,兩人因此吵起架來。當時鮑康正巧路過,一看是一枚“景和”錢,便從袋中掏出一枚流通錢,換下了那枚小錢。店主和買家感謝他解決了糾紛,而鮑康也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錢幣珍品。 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子,就可以得知他的水平和地位。鮑康與之交往的,都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錢幣學家,如“初謂園、劉燕庭、路子端、呂堯仙、潘伯寅、吳清卿、吳我鷗、吳子蓀、戴醇士、陳壽卿、李古農、陳式甫、齡霖宇、鍾麗泉諸名流,靡不震先生名,爭相引重,郵簡往還,幾無虛夕,咸推之為祭酒焉”。上述名流中,潘伯寅(祖蔭)是晚清重臣,曾在南書房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史,精楷法,富藏金石。有《攀古樓彝器圖釋》,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潘祖蔭曾評價鮑康,“蓄泉最富,耽玩四十余年,故于源流正變,真偽美惡,辨別精嚴,當世無其比也”。 鮑康除了陳介祺、王懿榮等大家書信往還、相互探討古錢幣收藏的學問之外,還和大收藏家劉燕庭過從甚密,在長安時,他們互相欣賞研討,并互出所藏相質證,他和錢幣收藏家李竹朋關系很鐵,利用古幣拓片四、五千品,共同撰成《古泉匯》若干卷,受到古幣愛好者普遍推崇。 很多收藏家都將自己的藏品視若性命,鮑康的人生經歷中,卻有兩次失去寶貝的經歷。第一次是在道光二年,鮑康隨父親僑居渭南時,所集古錢為館童悉數竊去。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在錢幣收藏才稍有起色。而第二次藏品失竊,更讓他痛心疾首。同治元年,鮑康寄存在西安湘子廟街王宅的錢幣書籍碑版,除案頭散置的十余枚外,悉數散失。其中有“周元泉,背文星月,按八卦方位,四正四隅全備,并開元泉各種星月及各種地名(背文如襄、荊、藍、洪等字甚多)……益州并五代泉及北宋小平錢……南宋錢泉數百”。數十年費盡心血收藏的珍貴之物瞬息間化為烏有,鮑康的心情可想而知。 好在鮑康并沒有因為藏品失竊而沉淪,珍罕的錢幣沒有了,卻留存有它們的拓片。他說“但使廬山真面在,任他流落到人間(藏泉屢失,曾得石、土各泉范十余,失于長安,幸拓本存耳)。”他晚年潛心著述,著作有《觀古閣泉說》,《觀古閣叢稿》、《續叢稿》,《大錢圖錄》等。他主編的《觀古閣叢刻》,是我國第一部錢幣學叢書,對后世錢幣學研究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