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泉軒
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見之于感知,收錄、復印、貯存于大腦,是為記憶的收藏。收藏記憶,分析成因,表達感知,豐富和提高了對外界事物的理性認識,或可觸摸到某一事物的內在規律,從而達成認識的相對科學化,乃形成相對真理或意識的趨同。人們憧憬桃花源,對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記憶往往是深刻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對于革命與奮斗,當然也會記憶猶新。從某種特定意義上說,回憶實在是對歷史的收藏。收藏歷史,溫故知新。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梢哉f,幾乎每一個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事著收藏。收藏影像,增加記憶,既是大眾的,又是普遍的;既是客觀的,也是現實的。見之于意識及其物化載體的收藏蓋莫如此。
凡重要、珍貴物件的收藏,是源于對人類重大史實、事件回憶的瀏覽、撫摸與追索,是對歷史研究的沖動,是對自身、家庭、國家和社會的負責。所以,應該承認,收藏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科學探索性勞動。正是因為人們在發展生產(經營)、豐富生活(工作)中的客觀需要,才自發地產生了收藏活動,進而形成了收藏自覺和 收藏自信。
因保存遺物,而萌發收藏紀念之心,這是原始的、自發的收藏。追索來龍去脈,形成理性認識,而激發收藏自覺。達成物證推理,產生邏輯分析而促進了收藏自信。自發、自覺、自信,構成了收藏的個性化初始階段,它必然影響和推動著國家的、社會的綜合的高級階段的到來。
社會愈發展,生活愈安康,文明愈發達,收藏愈豐富。毫無疑問,當今中國社會民間收藏活動,已經開始步入規模宏大、涵蓋周延,品類豐富、珍藏紀念,儲備研究的全新歷史階段。
可以設想: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逐步現實化,全國各省、地、市、縣博物館普遍建立了,館藏文物相對類別齊全豐富了,伴隨而生的各類專題歷史研究機構普遍運作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匯合如星光大道,科研成果充分涌流了,體現中華民族整體歷史文化風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時代坐標確立了。到那時,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文化載體和文物大成建設將跨入歷史性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