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是我國出現較早的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中就有160多個“福”字,其字形是“兩手捧酒獻于祭臺上”(圖1)。古人以酒象征生活的富足、完美,因此古人在祭祀時總是把裝滿美酒的器具呈獻在神的面前,以祈求幸福。“福”字從字形上看,左邊為“礻”,意為“神祇”,而右邊由“一”“口”和“田”組成,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又得到神靈保佑,過上富貴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歷代鑄造了大量帶有“福”字的錢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流通錢幣上出現“福”字,目前所知當以唐會昌開元背“福”字錢為最早。唐代會昌開元背文共有23種,其中一種即為“福”字,是福建福州所鑄,“福”字一般在穿上,穿下及穿右者罕見。五代后梁時期,統治福建的閩王王審知鑄造鉛質“開元通寶”錢,有大、小兩種,背后也有“福”字(圖2)。
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石敬瑭鑄造“天福元寶”銅錢(圖3)。五代后唐末年,天平節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向契丹求援,割讓幽云十六州,每年納歲絹三十萬匹。在契丹援助下,擊滅后唐,建立后晉政權。石敬瑭對于契丹百依百順,甘心奉比他小12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撿了個皇帝當,認為是上天賜福,因此改年號為“天福”,并鑄“天福元寶”錢。存世的天福元寶錢,鑄造粗糙,錢體薄小,并沒給老百姓帶來幸福,卻將“兒皇帝”石敬瑭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遼興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間(1031—1032)鑄造有“景福通寶”年號錢,隸書旋讀,光背,傳世少見。
300多年后,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鑄造有“大中通寶”錢,也在錢背加鑄地名。“大中通寶”背“福”字錢,是平定福建割據勢力后在福建鑄造的,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種面值,鑄造數量不多,迄今罕見。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后,開鑄“洪武通寶”年號錢,錢背也鑄有地名。福建行省寶泉局鑄造的背“福”字錢是洪武通寶九種紀地錢之一。“洪武通寶”背“福”字錢(圖4、5),“福”字鑄于錢背穿下,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種面值。洪武通寶背“福”小平錢較為多見,其錢文“寶”字有缶寶和爾寶兩種寫法,“通”字有單點通和雙點通等多種版別。
清順治年間,鑄造五種形式“順治通寶”錢,史稱“順治五式”,從而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順治錢二式,在錢背鑄漢字紀鑄錢局,稱“順治單字記局式”。順治六年(1649)福建省鑄錢局開鑄順治通寶背“福”字錢。現僅發現有穿上“福”字者,《古泉大全》記載的穿右“福”錢未見實物。此后,福建省鑄錢局又鑄造背有漢字“一厘·福”字樣的順治通寶權銀錢(圖6)、順治通寶背滿漢文“福”字錢、康熙通寶背滿漢文“福”字錢。《古錢大辭典》記載,雍正年間規定各省鑄錢背面錢文用滿文,“皆用寶字為首,次用各本省一字”,從此成為定制。《古錢大辭典》收錄有一枚雍正通寶背滿文“寶福”錢拓圖,但至今尚未發現實物。乾隆至宣統年間,福建寶福局都鑄造有背為滿文“寶福”的年號錢。還發現有乾隆通寶背穿上“福”字錢,以及乾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背滿漢文“福”字年號錢,皆不多見。1911年辛亥革命福建光復之初,中華民國閩軍政府鑄造發行了“福建通寶”圓形圓孔銅錢投放市面流通,有一文(圖7)、二文兩種面值,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種以省名作為錢幣名稱的銅錢。
歷代“福”字錢幣,既有正式流通錢幣,也有官府、民間鑄造的不參與流通的民俗錢幣。在古代民俗錢幣中,“福”字錢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福壽雙全”“福祿壽喜”“福德長壽”“福海壽山”“福自天來”“福星高照”“福在眼前”“天官賜福”“福如東海”“太平福象”“萬福來臨”“驅邪降福”等等,約有數百種。還有一種黃銅鑄造的超大型百福百壽圖花錢(圖8),直徑達10厘米,重270克。錢文一面是54個“福”字,一面是54“壽”字,正面文字排成三輪,內輪13字,向外依次為17字、24字,每字各有千秋,互不雷同。以篆書為基礎,尚有金文、鐘鼎文等,錢文點畫分明,書風蜿蜒曲折、穩重端莊、千姿百態,極有韻味,盡顯我國古文字絢麗多彩的無窮魅力。圖文排列整齊,布局合理,構造和諧,拿在手中賞玩,若飲醇酒,若品佳茗,一股幸福祥和的氣氛撲面而來。
來源:收藏快報 ■福建福州 葉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