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要了解在兩段特殊時期黃金和貨幣之間的關系,那兩段時期和現在的狀況十分相近。一段時期是極端通貨緊縮的1930年代,一段是極度通貨膨脹的1970年代。歷史表明,黃金在這兩種條件下均表現優異。
經濟評論家經常表示,美國正在經歷“物價穩定”或“低通脹”時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在過去12個月平均值為2%。然而,這個平均值隱藏了更多背后的含義。
由于疲軟的就業、去杠桿化和始于2007年的抑制,經濟正在承受強勁的通縮力量。同時由于美聯儲不斷印鈔,經濟也正在承受強勁的通脹壓力。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力量相互抵消,產生了一個看似良性的平均水平。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平靜,但遲早還是會有一方占據上風。
通脹壓力通常只出現在相對于貨幣供應量的擴張來說,經濟發展明顯滯后的條件下,也就是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為實施林登·約翰遜的“槍炮和黃油”政策,1965年美聯儲開始擴大貨幣供應量。第一個帶來隱患的跡象是通貨膨脹從1967年的3.1%增加到1969年的5.5%。
但是有更糟糕的情況出現,1974年通脹進一步上升到11%,1979年攀升至11.3%,1980年為13.5%,1981年為10.3%,在三年內累計通貨膨脹達到驚人的35%。在這個時期,黃金從每盎司35美元升至每盎司800美元,增長了2300%。
關鍵在于,無論是通脹還是黃金價格上漲都不是發生在一夜之間,從開始到結束共經歷了15年。美聯儲目前的極端印鈔實驗從2008年才開始,鑒于貨幣政策的滯后和通縮抵消,如果一到兩年后美國出現嚴重通脹,我們不用感到意外。
另一個給我們啟迪的事件是經濟大蕭條。這次問題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它在1927年首次出現,但真正發生于1930年。從1930年到1933年,累計通貨緊縮是26%。
最后,美國決定美元兌黃金貶值。黃金價格從每盎司20美元增加到每盎司35美元,在所有其他價格都在下降時,黃金價格增加75%。這種休克療法很有效果,到1934年通貨膨脹率為3.1%,而1933年時通縮還為5.1%。簡而言之,當所有其他方法無法擊敗通貨緊縮時,美元對黃金貶值沒有失敗。
目前還不清楚,世界將陷入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其中一個。黃金投資者的好消息是,如1970年代和1930年代所示,黃金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上漲。然而,需要一點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