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析從供需入手 |
黃金在世界范圍內退出貨幣系統,是過去幾十年的事情。黃金在中國真正走下“神壇”,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員,只不過一年有余。作為幾十年“統銷統配”的“戰略物資”,黃金市場化道路并不平坦。當人們心中揣著對曾經皇室光芒的萬般留戀來審視目前已經褪去光環變身平民的黃金的時候,對黃金認識上的各種混亂自然不可避免。其中一個典型的誤解,是把黃金的金融屬性視為黃金的本質屬性,進而將黃金歸入金融產品。 金融產品指的是各種經濟價值的載體,如現金、股票、期貨、債券等。而黃金本身就是經濟價值,不是載體。作為載體的金融產品的存在,靠的是人為設計的定價模型。而作為經濟價值本身的黃金,存在不需要理由,其價值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按照現代市場理論,由供需確定。 金融產品是模型定價。無論是無套利模型,還是資產價格模型或者其他模型,基本上都是根據投入資金的利息,加上風險收益進行定價。比如國債,將未來收回的利息和本金通過利率折算成現值,就是今天的價格。而黃金的定價靠供需,即商品定價模式。 正是黃金這種完全不同于金融產品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在現代金融理論的指導下,對沖基金通常試圖構建最佳收益模型,以前總是在債券、股票里面兜圈子,很難避免系統風險。現在把黃金這種與金融產品表現迥異的產品加入投資組合,整體回報大大高于純金融產品組合。在過去五十年當中,黃金不是金融產品,而是比金融產品具有更高回報的投資品種。天然的黃金“完敗”所謂人類智慧結晶的金融產品,多少讓華爾街精英臉上有點兒掛不住,這也是人們生拉硬拽要把黃金歸入金融產品的原因之一。 黃金的本質屬性是商品而不是金融。既然黃金的價格靠供需決定,那么分析黃金就必須從供需入手。 黃金的工業需求和投資需求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投資需求是典型的彈性需求。投資需求隨著投資品種的收益率變動頻繁且幅度不等。雖然對未來的投資需求無法準確估計,但是可以肯定投資需求不會一直增加。如果畫成圖,至少應該是寬幅震蕩。 雖然需求無法預測,但供給卻是絕對增加的。黃金性質穩定,一旦生產出來,很難自然消亡。一有風吹草動,祖傳的金項鏈都會出現在金鋪的回購點。根據世界黃金年鑒2011,近兩年來黃金的新產量每年增加10噸左右。只有生產,沒有消費;只有新生,沒有滅亡。結果是可轉化為供給的存量穩定增加。 供給穩步上升,需求寬幅震蕩。雖然目前看來需求遠在供給上方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