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黃金儲備逐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
發布日期:09-12-16 08:37:2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 |
2009年下半年以來,黃金日益成為大宗商品市場中被關注的主角。國際上圍繞黃金和美元的討論沸沸揚揚,總的來說看多黃金的論調占絕對多數,相應美元貶值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國際黃金期貨價格的不斷走高,美元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貶值超過15%也為這種論調提供現實的依據。 不可否認,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各國通過普遍降低利率釋放流動性來沖減不良資產泡沫的貨幣政策不失為解決危機的好辦法。從我們中國的國情出發,現行的低利率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幫助政府達到8%的經濟增長率的預期。但是,如果我們聯系當今世界的金融環境,以美元為主導的結算貨幣的趨勢和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現狀,中國以美元為主要外匯儲備的結構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隱患尤其讓人擔心。先不論美元貶值給外匯儲備造成的損失,中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國,要想保護本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擴大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就必須在削減美元比重的同時,增加更加安全穩定的國際流通貨幣儲備。 黃金,在弱勢美元背景下,不僅是中國的選擇也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選擇(印度央行日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購買200噸黃金,約為后者擬售黃金總量的一半,國際金價為此一度突破每盎司1100美元的心理關口)。黃金儲備不僅是一種金融資產,更是一國貨幣的終端支付能力的體現。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中國繼續保持強大的GDP和貿易增長性,更需要自身可流通資源的豐富儲備——尤其是黃金。 很多年以來,各國已經習慣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收支體系。其實,美元的信用體系在1970年以后已經解體。原因就是美元與黃金脫鉤,違背了二戰之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美元兌換一定量黃金的承諾。但是,由于美國掌控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三大世界貿易金融支柱組織,依托二戰建立起的世界政治,貿易和金融霸權,美元依然是信用貨幣時代的首選儲備貨幣。這期間,除了兩次石油危機、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不安定的政治因素造成黃金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在其他的年份里,黃金這一昔日的貨幣之王一直被邊緣化。 按照,美國金融界的說法,黃金不適應當今時代的經濟發展規律。因為黃金的產出速度無法跟上經濟發展速度,容易造成貨幣稀缺而形成通貨緊缺拖累經濟發展;黃金在國際貿易中交易成本太高;各國黃金計價不統一等問題,所以斷定黃金已經失去貨幣屬性,僅是一種裝飾品和工業品原料。 事實果真如此嗎?即使是對的,為什么全球經濟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