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銅章”的名字 |
“大銅章”的名字很難聽,非常難聽。太直白,少了文化內涵;太拘謹,只有外形和材質特點,忽略了形態和材質延展性。太具體,沒有回味的空間。于是有人就說改成紀念章吧!很好,一定沒有原則問題。但主題太寬泛了,寬泛得和各地旅游景點地攤上的紀念章似乎有了聯系。同時。也是限制的。“大銅章”只能是紀念的嗎?如果不是紀念的,那是否還叫紀念章?問題又來了。有人又說叫章牌(bronzemedal)吧。和國際保持一致,但英文的東西直接翻譯過來又覺得很奇怪,聽起來總是覺得傳達的不夠準確,也沒有給我們的“大銅章”添色。“大銅章”的名字比大銅章難。 “大銅章”和錢幣 兩者間很多人都在說有太多的聯系,我有時也在想的確如此。畢竟中國當代意義上的“大銅章”是錢幣的“兒子”,沒有現代造幣的壓印技術的母親,好像很難有現代意義上的“大銅章”的誕生。如果有,也最多是澆鑄的,這又是另外一條分支了。 然而除了工藝,我實在想不起來兩者間還有什么聯系。在藝術上,“大銅章”遠比錢幣來得純粹,在精神上也自由的許多,從這個方面看兩者似乎又沒有多少血緣關系。所以各國許多優秀的錢幣藝術家都喜歡在“大銅章”的領域里開拓。 中國的錢幣多數時候像是集體勞動,而“大銅章”多數時候是個體勞動,我不相信在藝術精神上“集體”的智慧會大于“個體”的力量,如果有,那一定是自欺或是欺人。 “大銅章”是藝術品? 問題很傻,看到一些國外優秀的“大銅章”,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藝術,首先不是商品,就像藝術家首先不是商人。它之所以是藝術,正是因為它對當下的商品社會構成了抵抗。但多數藝術最后還是會變成“藝術品”,用來消費。但藝術和藝術品的先后秩序,又保證了藝術。 有人說多數“大銅章”不是藝術品,在當下,多數,我相信! 我認為,大多數中國的“大銅章”都是在做紀念碑的事。在中國,又有多少紀念碑是藝術的?所以許多國內的許多人都在做著刻錄機的工作。看看吧!滿地的“銅疙瘩”,都記載了多少大事,歌頌了多少豐功偉績,象一塊沒有下土的“墓志銘”。 沒有名字的“大銅章” 常有喜歡收藏得朋友問我:現在許多“官窯”大銅章,為什么沒有名字?“沒有名字好啊!可以不負責任,好了是集體的。砸了也是集體的,反正和我無關。”不知道這于集體和個人有什么好的,但最虧的定是收藏和愛好的人。因為最后都是由他們買單。長期來看,創作者和制造廠也不會有好處,砸了招牌。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事,還真有人在做。納悶的很。 有了名字,誰敢“倒漿糊”(上海話,本文中的含義類似于隨便應付),倒了就先粘住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