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越韻情無限--“越劇大銅章”隨想(費東寶) |
發(fā)布日期:11-01-07 08:50:40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費東寶| |
,越劇《梁祝》攝制成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影片,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絕唱傳遍世界。
鏡頭之七:1962年,越劇版電影《紅樓夢》上映,海內外掀起一片“紅樓夢”熱潮。 鏡頭之八:1986年,紹興等地的“小百花”越劇團,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一大批才情橫溢的越鄉(xiāng)少女登上舞臺,展現了中國越劇薪火相傳、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 百年越劇,盡顯風流。除《梁祝》和《紅樓夢》外,《西廂記》《碧玉簪》《祥林嫂》《五女拜壽》《盤夫索夫》等百余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劇目,同樣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越劇是一部中國戲曲的《木蘭從軍》,書寫了中國現代婦女史上的輝煌。她之所以能唱紅海內外,并在近400種中國地方戲曲中坐上第二把交椅,其中的一些原因,值得人們深思。。 首先是百折不回。當年,那一群群迫于生計的年輕女性,走出窮鄉(xiāng)僻壤,踏上可歌可泣的藝術之旅,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畏艱辛,勇于進取,不斷磨礪,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 其次是追求完美。越劇以唯美主義的風格、細膩婉約的表演程式、極具東方特色的服飾,以及委婉動聽的越語鄉(xiāng)音,譜寫一出出浪漫優(yōu)美、充滿生活氣息的傳統(tǒng)劇目和現代新戲,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廣為傳播,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觀眾。 再是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汲取包括京劇在內的其他劇種的藝術精華,大膽改革,不斷探索,是越劇永葆青春的秘訣。從1942年袁雪芬在上海大來劇場拉開越劇革新的帷幕,到1946年魯迅名著《祝福》改編成越劇《祥林嫂》震動中國文壇,再到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以優(yōu)美抒情和詩情畫意獨特風格著稱的越劇,跳出了“才子佳人”的窠臼,走上了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歌頌真、善、美的大道。 可以深信,“越劇大銅章”的問世,一定會給越劇迷和收藏迷帶來更多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