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日軍全面侵華的“支那事變從軍紀章” |
發布日期:09-01-02 16:53: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筆者藏有一枚“支那事變從軍紀章”,該章為圓形,直徑約3厘米,銅質,正面是一只展翅的金鴟,金鴟兩側為日本陸軍和海軍軍旗。在金鴟的上方,是一個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紋章。獎章反面有四個篆體漢字“支那事變”,背景是大海和群山的圖案。綬帶是3.7厘米寬的絲帶,從外緣向中心對稱分布著兩條0.3厘米寬的藍色的豎條,象征海軍;兩條0.3厘米寬的淺藍色豎條,象征航空部隊;兩條0.7厘米寬的褐色豎條,象征陸軍;兩條0.4厘米寬的深粉紅色豎條,象征被鮮血染紅的中國土地;中央為一條0.2厘米寬的大紅色豎條,象征日本軍人的忠誠。這枚“支那事變從軍紀章”就是日本侵華罪行的最具說服力的“自供狀”。 這種“從軍紀章”,是由日本政府設立、頒發的戰爭和“出兵”行動紀念獎章。自1874年起,日本每次發動侵略戰爭和制造借口出兵他國,都會以日本帝國法令名義設計、制作一種“從軍紀章”,頒發給全體參加戰爭和出兵行動的軍人,旨在“表彰”其侵略有功。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士兵失蹤,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突然發動炮擊猛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這就是“七七事變”。 以“七七事變”為始,日本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也從此開始了全國性抗戰。日本一直把對中國的侵略行動稱為“事變”,戰爭進行第三年,日本政府根據1939年7月27日的496號帝國令,制造了“支那事變從軍紀章”,頒發給從戰爭爆發直至戰爭結束所有赴中國參戰的日本軍人。“事變”在日語中有兩種含義,一是不測的非常的變故、事件。二是不得不出動警察進行鎮壓的意外騷動和暴亂。在日語中似乎與“侵略”不沾邊,而這個稱謂也的的確確就曾成為后來遠東國際法庭上,日本侵略者們推卸罪責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