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未盡,愿景未酬
——記一次難以忘懷的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聯合鑄造的設想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建廠30周年.jpg
2001年7月13日,是中國人民難以忘懷的。這一天的無線電波對中國人民來講最有價值。當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布第29屆奧運會舉辦國為中國時,遠在萬里之外的莫斯科會議現場沸騰了,中國代表團的男女老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喜悅的淚水,爭相擁抱,情景感人,此情此景時隔7年至今還歷歷在目。
由于中國人民銀行所屬單位的積極努力和北京奧組委的熱情支持,為第29屆奧運會而鑄造的貴金屬紀念幣也已從2006年起,連續3年順利發行,現在已全部完成生產并基本銷售完畢。但是在這幾年中發生的許多讓人刻骨銘心的往事,還是很有必要再回顧。
回想起這次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籌劃的初期,筆者認真研閱了歷史文件、檔案;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國外加工鑄造的歷史情況;市場對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企盼欲望和銷售亮點,最終形成了一個略為有歷史意義和銷售亮點的特殊方案。
此方案構想即為:由上海造幣廠和臺灣中央造幣廠共同鑄造發行量較少的第29屆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第2組、第3組中的5盎司金幣(每組只發行2008枚)。這種聯合鑄造方案有造幣技術上的可操作性,但是政治層面上的難度極大。如果假設聯合鑄造構想成為現實的話,大致可以達到以下幾個令人特別欣慰的效果:一、共同鑄造成功的話,首先證書上描述將會是上海造幣廠和臺灣中央造幣廠聯合鑄造字樣。這樣5盎司金幣就深深地融入了臺灣人民共同參與第29屆奧運會貴金屬紀念幣生產的歷史印痕,使兩岸參與奧運的理想又增加了一種具體方式。二、上海造幣廠前身即是國民黨在大陸的中央造幣廠,這種歷史淵源的縱向聯系對現代兩岸人文交往的發展,將會有積極的影響。三、兩岸共鑄紀念幣將成為歷史第一的亮點,5盎司金幣也將因為兩岸共鑄而提高其歷史身份,成為全套奧運紀念幣中的靚品。四、通過聯合鑄造的形式可以加強兩岸造幣界的技術交流,共同提高造幣水平,這對維護兩岸和平,發展交往都有巨大歷史意義。
從歷史角度來看,現在臺灣中央造幣廠和上海造幣廠的歷史淵源很貼近,有血緣關系,在此有必要適當介紹一下,其歷史脈絡大致如下:
1920年(民國9年)02月,上海金融界呈文北洋政府財務部,提議在上;I建造幣廠鑄造新幣,統一印制。
同年3月20日幣制局第205號指令,正式啟用上海造幣廠籌備處印章,于上海香港路3號成立籌備處,24日開始辦公。
3月財務部幣制局第5號通令:奉大總統批準,籌建上海造幣廠,派鐘文耀為廠長,張德熏為會辦。
廠方向上海中華銀團商借250萬元,由銀團代募國庫券作開辦基金?倍◤S址,位于滬西小沙渡蘇州河對岸,占地65285平方米。聘請美國人赫維特為總技師,負責工程事宜,設計能力為日產銀圓40萬枚。通和洋行設計廠房。
民國17年(1928年)原廠長辭職;
1月,郭標接任(唐壽民原廠長辭職)為廠長,復聘前總技師赫維特回廠;
11月1日為統一幣制,上海造幣廠更名為中央造幣廠;
民國22年(1933年)3月1日,中央造幣廠正式開工鑄造銀圓;
民國24年(1935年)1月中央銀行副總裁陳行兼任廠長;
民國26年(1937年)10月27日中央造幣廠廠區被侵華日軍侵占;10月奉命在香港設立中央造幣廠臨時辦事處;11月奉財政命令,接收成都造幣廠,成立成都分廠。民國34年(1945年)11月分廠結束,改為保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