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理性理解“老精稀”
近一段時間網上關于“老精稀”話題很多,實鑄量與計劃量的討論也非常激烈,這是件好事,對現代金銀幣的發(fā)展和規(guī)范以及澄清一些事實更是重要,同時理性思考用事實說話這才是收藏者的真諦。
幾年前,對“白板論”的“唇槍舌劍”,正是這次激烈的碰撞和探討得出“老精稀”這一個精辟的結論,矛盾雙方以及眾多錢幣收藏愛好者都是受益的,倒下的是貪圖短期行為惡意炒做的人。
不論是老幣新幣都有精品,老幣更能折射出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當時的背景下,從選題設計到工藝流程都有其政治涵義,可以說精品很多;新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將科技成果轉化到金銀幣上(如激光技術運用到幻彩觀音金幣上還有人大金銀幣),精品也不斷出現,新品中的盛唐菩薩令眾人愛不釋手,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幣更奪人目光。物以稀為貴,既是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說到此很自然就要談到現代金銀幣量的問題,這也是目前爭論的焦點,實鑄量與計劃量確實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而產生,研究其根源確實有很深的學術意義。我們也不要把這個簡單的數據或問題看的太復雜和感情化,不要借題發(fā)揮對金總以及持不同看法的收藏者加以攻擊,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重性,還是多一些“和諧”的氣氛好,俗話說:和氣生財嗎。就拿“和平年”金幣來說:940枚實鑄量,假如把她補鑄到原計劃量1000枚,1000枚對于這么大的收藏群體多嗎?反證一下,如果金總一再的補鑄,那么稀缺品現在為什么看不到?
幣商找“老精稀”收藏者也在找,大家國內找、香港找、新加坡找,又找到美國、德國,已經找到國際上了,為什么?如果滿市場都有,我們還用到全球去找嗎?那不是瞎子點燈白費勁嗎。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再說金銀幣也不是你說補鑄就能補鑄的事情,金總他們也不會拿國家的法律開玩笑吧。古今中外為利益驅使者有之,但其只是歷史進程中屈指可數。現在吃著肉還罵娘的人很多,你們想一想就是補鑄出幾十枚幾百枚,其又能得到多少好處?從申請、履行手續(xù)、造幣、再到經銷商手中,又頂著違規(guī)違法的危險,值得嗎?我們普通人都能看清楚的事,他們會輕易的去觸及法律紅線嗎?說到此我也不想解脫有關部門和公司的責任,他們在個別問題上是有責任的,舉一小例如:96年紅軍長征60周年紀念金幣兩版差別非常之大,其中一枚設計明顯有缺陷封存在庫里,為何又流出?值得深思!
每一枚幣的背后都有她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會越來越多,量的問題同樣也會揭開。勤于思考,理性分析,時間、歷史能證明一切。腿勤一點,腦袋靈活一點,到市場去走走看看,什么多?什么少?你的心里自然就有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