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過蜻蜓 來源:中國集幣在線之嘉賓對話
為什么今天要講幫助新手和中高級收藏者建立自己的有關新中國貴金屬幣的知識體系呢?
因為無論哪種集藏活動,都講究方法論。
方法論如果正確,必將事半而功倍;
否則,只可能事倍而功半。
我國金銀幣自79年正式發行,迄今已有過洋洋灑灑1500個品種;
連眾多玩了若干年的愛好者都不能一窺廬山真面目,遑論新手?
說起金銀幣集藏,大家都知道,這可是貴族收藏。
它和集郵、集磁卡完全不同,因為很多幣的發行量只有區區幾十枚到幾百枚,甚至還有30多枚1公斤以上的金幣,
所以要想做系統性收藏,基本沒有可能。
所以我們如果要集金銀幣,一定要做專題收藏。
專題收藏能保證我們方向明確,把有限的子彈用到最需要用的地方。
而且,專題集藏容易引發我們的濃厚興趣;
隨著鉆研的深入,不斷提升我們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品位;
反過來又激發我們研究的熱情,
最終在專題領域攀上高峰。
而且,專題收藏能巧妙避開普通收藏者和頂尖人士之間的財力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渠道不對稱、地域不對稱,
每人都有機會成家,贏得他人的尊敬。
那么如何去確定自己的專題呢?
我們知道,貴金屬幣正因為品種太多,所以造成亮點也太多。
但基本上來說,
我們可以試用如下的方法來進行分類:
1、按材質分
2、按題材分
3、按著色分
4、按規格分
5、按龍頭分
6、按工藝分
7、按紕漏分
8、按版式分
9、按獲獎分
10、按鑄量分
注意,以上十種分類只是粗分,當然還可以有其它的分類方式。
而且從第一到第五項,適合新手參與;
從第六到第十項,對中高級收藏者適用。
那么初學者和中高級收藏者的側重點應該在哪里有所不同呢?
通俗地說,初藏者應該集幣為主;
而中高級收藏者除幣以外,更應該關注幣識;
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公元2000年前有太多的幣沒有留下足夠的資料,這個寶藏值得我們深挖一輩子。
我們慢慢地從第一到第十項展開,看看如何去收集新中國貴金屬幣。
首先是材質。
金銀是貴金屬眾所周知,但是,鉑和鈀是貴金屬中的貴金屬。
它們的珍稀程度比金銀要高。
從世界范圍看,用鉑和鈀來入幣并不多見。
近年發行的鈀幣也只有我國的熊貓鈀幣和澳大利亞鴯鹋鈀幣而已。
鉑幣也非常稀缺,因此如果從集藏的角度來注意這些幣,日久天長,必有所成。
其實我國曾經發行過的鉑金幣,如鉑金生肖、鉑金古代科技、鉑金麒麟等等,以后都將是歷史幣,很難會再使用超過1/2OZ的鉑金材質來入幣了。
另外,千萬不要小看鉑金貓。
某些年份的鉑貓,如94 1/20OZ和95 1/20OZ,甚至成了準樣幣,彌足珍貴。
談完按材質去藏幣,我們要重點關注一下按題材去藏幣。
我們發現,好的題材非常多,但也有一些題材很爛。
什么題材真正算好呢?
從目前普羅大眾的歡迎程度看,可能有以下幾種:
1、生肖
2、佛教
3、名畫
4、傳統文化
5、國際性題材
6、熊貓
我們不妨來具體說說。
某些幣,可能是既屬于生肖,又屬于名畫題材,那就更好。
比方說,8克生肖,絕對是大師力作,我們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將其歸類。
但是某些題材過大,我們必須要細分,如:生肖、熊貓、名畫等等;
只有細分,我們的精力才會更加專注。
舉個例子,如剛才遙石妹妹講的名畫題材,我們必須要把它按古代畫、近現代畫來分開,這樣才能保持目標的合理性。
我們可以把古畫羅列出來:
韓晃的8克牛和15克牛、陳居中的1盎司金銀鉑羊、嬰戲圖、顧愷之的洛神賦、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郎世寧的孔雀和5OZ/12OZ金銀狗、明清扇面畫等。
羅列出來之后,我們會豁然開朗:
原來目標就在眼前,術業有專攻,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開始饒有趣味的收集工作。
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是:
了解畫家的生平,了解他們的特點,了解畫家和他們這些畫在美術史上的地位,等等。
這樣,我們就開始了文化之旅。
而文化內涵是金銀幣集藏的靈魂所在
[img]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6-11/2006112420522759442.jpg[/img]
[img]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6-11/2006112420525551674.jpg[/img]
比方說,上面的兩幅圖大家就非常熟悉。
我們進一步去搜尋資料,會發現以下翔實的內容:
品名:冬日嬰戲圖
時代:宋
類別:繪畫
材質:絹本
形式形制:軸
色彩與畫法:設色畫
作者:宋人
題跋人/收傳印記:
五璽全。宣統御覽之寶。
尺寸:縱196.2公分 橫107.1公分
藏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樣,才是慢慢地開始登堂入室,進入專題收藏的境界。
另外,筆者有個好兄弟,他在造船集團工作。
那么他準備將專題定為:和造船、航海有關的專題
這個專題如何?
當然很好。
但如何開始搜尋資料呢?
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參照金銀幣圖錄,去發現自己的專題。
拿造船、航海專題來說,我們可以發現:
83 1/3OZ金馬可、22克銀馬可;
86皇后帆船;
92鉑金銀航海造船;
94鉑金銀船桅;
96金銀船舵;
95古代航海船;
包括近年的鄭和下西洋都算。
好了,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對以上的幣逐枚進行細致的研究,考證它的出處。
好在是專題集藏,所以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
我們往往會在這過程中有驚喜的發現。
比方說,
95龍舟圖,一般大家就認為是普通的5OZ金幣和5OZ銀幣而已,而且金幣99枚,銀幣1000枚,無它。
但龍舟圖的情況真的是如此平淡無奇嗎?
經過辛苦的努力,我們突然了解到,
原來龍舟圖是一幅名畫,畫它的人是溫州人,叫王振鵬。
王氏是元代最重要的界畫家,其風格特色為準確與細緻。作品迎合皇室的需要,直接以宮廷建筑為主題,專用墨缐白描法畫建筑,并以墨缐深淺、疏密、平行、交叉之不同,來區分建筑各部的質感、材料和體積感,代替以前的設色或淡墨渲染的畫法。
王振鵬根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描繪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982 )於東京爭標演習水軍景象,對金明池中建筑物描寫淋漓盡緻,寶津樓是皇帝觀看爭標賜宴的所在。
然后大家可以來看一下這幅又藏于臺北故宮的名畫:
[img]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6-11/2006112421105885526.jpg[/img]
大家注意上圖的右方:
龍舟圖的藍本清晰可見。
[img]http://www.ccbczpx.com/newclub/UploadFile/2006-11/2006112421114865804.jpg[/img]
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上知識的吸收和積累,試問金銀幣收藏又怎能不引起我們的濃濃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