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世界很精彩(王文良) |
發布日期:05-01-13 19:4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世界硬幣收藏有著廣闊的天地,與集藏中國古錢幣相比,外國硬幣收藏具有時代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目前一支外幣收藏隊伍正在中國異軍突起,方興未艾。
觀世界硬幣 賞雕塑藝術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硬幣是用本民族的故事和符號鑄刻成的一幅微型浮雕,因由雕刻的模具壓制金屬片而成,也稱之為機制幣。
貨幣的制造和發行關系國家經濟、人民生活乃至社會穩定,因此,各國都是集中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優秀的工匠來制造貨幣。在古希臘、古羅馬硬幣上,神仙、皇帝、猛獸,活靈活現、美妙絕倫,中國和中亞、西亞的錢幣上則多為文字書法。錢幣是歷史最忠實的載體,社會的發展、興衰、朝代更替、外族入侵、重大歷史事件等都會記錄在小小的方寸之間。每一種硬幣,都蘊藏著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藝術、風俗、信仰、風土人情、文化背景、歷史沿革等各種信息,有講不完的故事。外國硬幣展示著一個精彩的世界,任我們瀏覽、觀賞。
硬幣的浮雕屬于淺雕,由于雕刻者的高超手藝,會使畫面呈現出立體感,鏨刻在金屬上的文字和畫面有“金石”氣息。說硬幣是一件雕塑藝術品,一點也不為過。用放大鏡細細地檢查錢幣品相,品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雕刻風格和圖案,是硬幣收藏的一大樂趣。袁世凱竊國稱帝,為世人唾棄,可是銀元“袁大頭”名聲卻很大,含銀成色高,發行量很大。由意大利技師喬治雕刻的“袁大頭”,也是一枚雕刻精湛的藝術品。如果在光線明亮的地方,用放大鏡觀看一枚品相上佳的袁幣,你會發現袁世凱起伏的臉部線條所勾勒出的臃腫和老態,略帶抑郁的眼神是如此傳神。西方繪畫、雕塑講究透視、解剖,早在公元前,古羅馬、古希臘就已經用打制法制造出極其逼真的人物、動物等圖案的金、銀、銅幣。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發行的硬幣、紀念幣,不僅有本民族、本地區特色,鑄造質量、藝術性和觀賞性甚至超過歐美大國。
揚長避短 、量力而行
當今世界,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貨幣,每年發行的硬幣在2000種左右,僅20世紀世界各國發行的硬幣總數就達5萬多種。收集硬幣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要選擇合適的收藏主題。如果什么都收,不但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會是一盤散沙而沒有特色。收藏者都希望能集出水平、上檔次,所以更要量力而行、揚長避短,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一二個收集專題。經濟是基礎,其次還要考慮自己收集的便利因素,如自己熟悉或比較有興趣的地區或某種文字的錢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外國硬幣收集的分類方法很多,本文介紹筆者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同一種面值——一如一分、一角、一元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面值硬幣;
2.成套流通幣——尚在流通使用中的、最近或以前發行的成套幣硬幣;
3.金銀貴幣——有當前和歷史貨幣,要選專題,所需開支較大,屬高檔次;
4.紀念幣——范圍大,要再走專題,如體育、動物、人物等,所需開支大;
5.殖民地硬幣——主要是近代幣,收集有一定難度;英聯邦國家幣即屬此類;
6.時段或地區——主要是外國歷史貨幣,如絲綢之路貨幣,法語地區貨幣;
7.選圖案——品種多容易找,如國徽、人物、動物、體育運動、交通工具等;
8.錢幣造型——三角形、四方形、邊齒、雙金屬鑲嵌幣等。
還可以從中再分出更多、更細的專題。如紀念幣中有一個品種,大小與過去一元銀元相似的鎳質硬幣,英國及英國屬地鑄造得較多,因面值多數為一克朗,所以也稱為“克朗幣”。其他各國也有鑄造,有上千個品種。鑄造這種幣主要是供收藏用,所以題材廣泛、雕刻精致,有人作專題收集。
選定了專題還是要講究方法,如每個國家地區一套,大概在230套左右,有些國家的套幣比較稀有,價格要好幾百元。有一種收藏辦法不值得提倡,就是集年份幣,有人按年份集香港硬幣,這種集法所費很大、效果甚微,品種又單一。1880年以前的香港五仙、一毫,就有幾十枚,每一枚都要幾十、上百元,很多已經沒法找到。既然是以世界錢幣為專題,就不要選一、二個國家,面略大些好。集套幣還會遇到每個國家有幾套不同版別的問題,筆者的建議是先集當前流通的一套,有條件再找其他幾套。
追根尋源、其樂融融
每有新品種的錢幣到手后,總要找書籍查國籍、發行量、價值、文字、圖案內容,追根問底。這種學習效率甚高。收藏錢幣就是收藏文化、收藏歷史,世界歷史、地理知識要日常積累。錢幣的地理是歷史地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稱呼有不同的說法。如英國人的“福克蘭群島”,阿根廷人卻叫“馬爾維納斯群島”;加納舊稱“黃金海岸”;匈牙利曾經與奧地利是一個國家,就是著名的“奧匈帝國”。滄海桑田,大千世界天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國家體制變化,殖民地的獨立,蘇聯、南斯拉夫國解體變成許多國家,勢必發行新錢,收藏者又多了收集品種。一枚錢幣維系著一段歷史,錢幣文字、圖案的背后,有千千萬萬個故事。由錢幣引導,收藏者不斷求索,解答難題,不知不覺中步入世界知識的殿堂。
(收來源: 《收藏》雜志:作者:王文良
摘自:中國金幣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