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锸侨藗兩钪械木窦Z食,收藏文章更是引導大家快樂收藏的坐標,收藏刊物應是引導讀者正確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范本。許多善良的讀者也許都認為刊物刊登的文章沒錯。
最近當我看到中國集郵報刊登了作者: 賈亞利寫的《面額3元的人民幣》一文,以及權威性高的《中國金幣》第18期(內部刊物)中《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題材系列中的航海紀念幣》一文后,發現有多處數據均以發行計劃量標出,卻對實鑄量避而不寫。是引導人們快樂收藏,還是誤導快樂收藏?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結果,還是編寫者浮躁的心境?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受誤導的不僅是主編,還有廣大善良的讀者。編寫者以人為本的工作責任感在哪了?
筆者在閱讀賈亞利寫的《面額3元的人民幣》一文中參照了目前金銀幣圖錄、目錄實鑄量數據。發現了以下不準確數據,現更正如下:
《面額3元的人民幣》作者:賈亞利
原文:第2枚(圖2)、第3枚(圖3)是1992年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重15克“世界最早的銅鑄幣”銀幣和“世界最早的造紙術”銀幣,此兩枚銀幣面額3元,形狀為圓形,直徑3O毫米;含白銀15克,發行量各為20000枚,由沈陽造幣廠鑄造。
筆者更正1:(第1組)重15克“世界最早的銅鑄幣”銀幣計劃發行量為20000枚;實鑄量為22506枚。
《面額3元的人民幣》作者:賈亞利
原文:第4枚是1993年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2組)重15克“太極圖”銀幣,該枚銀幣面額3元,形狀為圓形,直徑30毫米,含白銀15克,發行量各為2000枚,由沈陽造幣廠鑄造。
筆者更正2:第4枚應為1995年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4組)重15克“太極圖”銀幣,計劃發行量為20000枚;實鑄量為20000枚。原文中1993年的數據不知作者是何從而來的???
《面額3元的人民幣》作者:賈亞利
原文:第5枚(圖4)是1995年發行的中國傳統文化(第1組)首枚銀幣“長城修建圖”。該枚銀幣面額3元,形狀為圓形,直徑30毫米,含白銀15克,成色90%,發行量30000枚,由沈陽造幣廠精制鑄造。
筆者更正3:第5枚(圖4)是1995年發行的中國傳統文化(第1組)首枚銀幣“長城修建圖”。發行量30000枚,實鑄量為10004枚。
目前我國集藏媒體刊物對發表文章質量編輯審稿,存在著對讀者缺乏嚴肅的責任心,有些文章也甚至誤導了廣大的讀者。作為文章的撰稿人更是缺乏其認真治學的態度,有的作者就憑一兩本工具書或在沒有實物前提下就道聽途說盲目的寫出了所謂的知識文章。寫文章是給廣大讀者的,對讀者要擔負責任性,這是廣大收藏者所企盼的,讀者需要的是準確的數據,才能更好地把握收藏投資的決策權,收藏者對實際的真實發行量是最關注和敏感的。郵票中的紅軍郵、贈猴版至今也沒有發行量的公布,實在是讓一些郵迷們鉆研于猜測,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真實。
《中國金幣》第18期(內部刊物)中《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題材系列中的航海紀念幣》一文中經筆者以目前金銀幣圖錄、目錄實鑄量數據核對有十枚不同規格的金銀幣實鑄數沒有標出,只標發行量,究竟誰誤導誰了?以下紅筆是筆者所注(附圖)。各金銀幣收藏愛好者可查資料再深入詳細核對,我只是拋磚引玉,目的是呼吁國家發行部門每年出版金銀幣真實統一的目錄。
我們的收藏投資者千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多看、多研究,利用網絡、書籍的知識辨別那些虛假數據,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來準確決策你所收藏投資的品種。
[upload=jpg]UploadFile/2005-1/2005112233853624.jpg[/upload]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1-12 23:50:31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