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后,淄博十八中初一學生陳琪在上歷史課時,發現了新發的歷史課本上關于春秋戰國時期錢幣的介紹出現了三處錯誤。她回家后和喜歡收藏的父親將課本和實物進行對照,確認她的發現無誤。
陳琪發現出錯的課本是由某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這本教材第69頁這一章節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燕、趙、魏等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其中講到齊刀幣、燕刀幣還有趙國和魏國的布幣時,教材配了插圖。受父親影響對收藏有濃厚興趣的小陳琪仔細查看了教材上的插圖,越看越覺得這幾幅插圖有錯誤。根據她對家中收藏的實物的記憶,插圖里齊刀幣是對的,燕刀幣印成了齊國的五字幣,魏國的布幣印成了趙國的布幣,趙國的布幣卻印成了魏國的布幣。
教材還能出錯嗎?陳琪抱著懷疑的態度回家請教喜歡收藏的爸爸,出生于齊國故地的小陳琪從小受到爸爸的耳濡目染,對歷史和收藏特別感興趣。12歲的女兒竟敢“挑戰”教科書,爸爸非常欣賞女兒的認真勁兒。他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代刀幣和古錢辭典,和女兒一起與教材進行對比。經過對比,他們最后確認,課本插圖中齊國刀幣的圖像和實物是完全一樣的。而燕國刀幣就不對了,燕國刀幣應該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圖中卻把它印成齊國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幣,而且插圖中魏國貨幣和趙國貨幣也張冠李戴了。
記者設法與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取得了聯系,這位編輯解釋說,當時編這本教材時,是直接引用了專業出版社核定的資料。由于編輯本身對這個問題研究得不是很深,沒有注意到被引用資料上的錯誤。責任編輯說,在發行面廣、影響大的教材中出現錯誤,他們感到很抱歉。他們出版社將馬上發一個訂正的單頁送到同學們手中。
對于中學歷史教材出錯的現象,記者在濟南隨機采訪了幾個家長和學生,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想到,教材還會出錯。”省新聞出版局相關人士介紹說,圖書出版一般要求出錯率不能超過萬分之一。特別是對于教材的出版,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過去教材出錯的現象很少見。很多出版社也都出臺相應措施,鼓勵廣大師生給教材挑錯。不論何種原因,教材出錯必然會影響到我省數百萬孩子的教育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刻,因此必須及時糾正。
膠東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