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曦雨
已經很久沒有寫過文章了,但今天的這篇文章不能不寫。。。
作為中國金銀幣最堅定分子石頭城先生,愕然執筆問鼎中國人民銀行金銀幣直屬發行單位――中國金幣總公司。文章在《上海金幣》發表后,一石砟起,在圈內乃至社會各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消息稱該文也得到了人總行、金幣總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與關心。那么一篇的文章為何會如此軒然呢?受石頭城先生啟發,曦雨也想就該問題與朋友們探討,如有偏頗之處還望朋友們多多指正。
本文論題共五個章節分別為:
《誰害了市場》;
《金銀幣究竟如何定位?藏品?商品?》;
《經銷點到底在為我們做些什么?》;
《奧運幣如何面向2008》;
《如何尋求共贏》;
前言: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富民,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中國封閉了千年的這扇布滿了銅銹的金鑄大門應聲大開,從此向世人昭示一個暫新的國度從此將海納百川,昂首于世界強國之林。全面推進、全面搞活。經濟、教育、文化、科學將成為祖國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并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之發展進程,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經驗,于79年推出首套金銀幣-《國際兒童年》。有資料記載稱該幣在當時35個參展國中,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
由于當時我們國家還是非常落后,國內總體消費能力極其有限,大部分老百姓還在考慮如何解決溫飽問題。故此,該幣自面世后,只供出口創匯專用,而不面對國內發行。事隔8年后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中國經濟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為了緊隨時代發展步伐,中國人總行調整機構并于87年成立了中國金幣總公司。
一、《誰害了市場》
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逐漸富足,人們已不再為每日的溫飽問題發愁,于是到了90年代中期,一個依托于郵票類藏品的金銀幣集藏投資市場,開始逐步的興旺起來,一批在集藏界有著一定肇毅的先知人群,開始逐步,由單一品種收藏向更深層次發展。也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下,金銀幣市場從此初見成效。由此產生了95年、97年、99年、02年的一波大過于一波的行情。
“一個人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而其中也必然夾雜更多的辛難困苦”。在金銀幣藏品理念逐漸向更多的人群迅猛延伸的時候,一個時代發展的嶄新名詞油然而生——投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97年和02年。一個很客觀的現實,由于金銀幣市場的發展并非獨立,而是一直依托于郵票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97年我們國家在金融方面首次出現了通貨膨脹,國內藏品、藝術品、投機行業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泡沫式輝煌,一個前無來者的郵票炒作高峰也在當年形成鼎盛,飽受計劃經濟大鍋飯思想束縛的中國老百姓,首次感覺和更加重視到金錢所特有的魅力。
97年,當郵票出現歷史性的暴漲后,前期獲暴利的一部分人群,開始把目光轉向其他更有潛力的投資、投機領域,同處一室的金銀幣板塊,由于發展較晚,投資收藏群體并不是很多,至使價格嚴重背離,于是一些人絞盡腦汁找資料、翻文獻,最后結合當前熱衷于炒新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價位比較低廉的96銀熊貓,由于市場參與資金的迅速膨脹,當時潛在的資本極其富足,不到半個月竟把該幣(該幣為普紙幣,當時發行量為不限制)一路送到了十倍空間800多元,在這種一夜暴富的純投機思維的帶領下,整個金銀幣市場空前繁榮。中國現代金銀幣也從此被更多人所認識。
99年,金銀幣市場整體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集藏人群開始增多,在制作工藝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與瑞士合作在99年開拓發行了彩幣工藝,該幣一發,在業內獲得了滿堂彩。在收藏求全的思維帶領下,想把所有的老幣都集全已經不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更多的消費收藏人群,則更加熱衷于這個新興板塊。而也就在此時,更多社會較有實力的中戶、大戶也洞察到這一細小的環節,于99年開始紛紛介入。。。
“白銀亮、黃金閃!這種滿含憧憬的光芒確實漂亮”!通過詳盡的研究,周略的揣摩,擁有更多資金的實力大戶,感覺到這里并非如此簡單。。。這個板塊獨特的價格空間以及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絕非其他領域所能比及。更有甚者,視其發現另一塊新大陸般,已按耐不住心中喜悅,在不考慮市場資金大環境的背景下,在發行當年便開始大肆宣多,狂拉價格導致以彩銀吉慶為首的銀制系列的瞬間夭折。需要指出的是,也就是在此同時,金銀幣整體收藏投資開始出現了重大轉變,更多人已經在這個短暫的失敗教訓中,更多考慮的則是,未來更大的投機價值空間。
02年,一個今夜無法入睡的夜晚!彩銀吉慶的敗北,雖以失敗告終,但留給我們更多的,則是更多的寶貴經驗。5年的經驗總結,中國金銀幣隨著國內消費層次的再度加速提高,人們已對傳統意義的“銀本位”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大多數收藏投資人群則更看中了更有價值“金概念”。市場再次出現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性變革。與此同時,各實力大戶在全面理性的分析后,洞察出金質幣未來所具有的更大的價值發展空間。
“建倉、壓盤,建倉、壓盤、再建倉、再壓盤。。。轟!的一聲!終于檔不住了!”
在時任中國金幣總公司領導的帶領下,金銀幣在社會各個層面大肆宣揚,“理性投資,快樂收藏”8字方針可謂深入民心,“投資金銀幣,贏在新世紀金銀幣”!人人傳唱!在當時主戰場的上海,可謂異軍突起,風景這邊獨好。頂峰時幾乎覆蓋整個郵幣卡市場,價格也是一路飆升,拒絕回調,十倍、幾十倍的品種比比皆是。人們瘋狂了,人們雀躍了,人們也開始不再理性了。。。追漲、跟漲、殺入已成了當時市場發展的主旋律。市場前景在滿腹重倉的幣評嘴里更是妙筆生輝、錦上添花。巨大的資金倍增、急速膨脹的投機泡沫,彌漫著整個金銀幣市場。而就在此時一個更大的潛在不利因數,也隨著資本投機市場的極具放大增長而逐級衰敗。這就是真正的投資收藏群體!曦雨還記得當時在《上海金幣》、《中國集幣在線》、《中國金幣收藏網》等多家媒體上,曾多次用“等邊三角形理論”和“樹干葉效應”對此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問題闡述,但聽著多多,悟者寥寥。在大連,由我和業內頗有影響力的(原天津萬科總裁)現天津仁愛公司總裁張旭東大師,共同主持的首屆金銀幣網友見面會上,來自祖國各地熱衷金銀幣收藏的幾十位朋友們(張旭東、梁秉毅、朱斌(彥魁)、賈震(鉑貓)、吳澤(小黑)、梁毅(青山)、陳現征(天涯布衣)、李輝(有道理)、張斌(張小龍)、尚云樓(云樓)、丁峰(曦雨)、趙永泉(慧泉)、吳長軍(曉范)、李鋒(幻鈺)、一莫),自費應約,暢所欲言,彼此闡述了對目前金銀幣市場發展的不同看法,以及真正量少、題材上佳精品、珍品本色幣價格低廉的弊端。
“拉升、收購,拉升、收購、再拉升、再收購。。。轟!的一聲!終于檔不住了”
市價頻繁大幅上移的同時,一些題材更優,更具時代投資價值的新品如雨后春筍般應聲落地,場內已經非常有限資金,面臨著進一步的考驗,前期市場熱門品種價格大多已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新品的密集發行也是前古所罕有的,過度抽血和惡炒新品又無異于雪上加霜,面對“籌碼滿天飛、老幣沒人追”的純套利式投機情況,一個毫不重視收藏群體及藝術概念的泡沫式虛假繁榮,終于千瘡百孔,再也無法遮蓋它那根本無法再去遮擋的潛在危機。。。
二、《金銀幣究竟是個什么東西?藏品?商品?》
沒有夯實地基的金字塔,坍塌必然是它最終的結局!
必須承認,02年以來整個金銀幣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宣傳工作還是非常積極的,報紙、網站、博覽會、巡展、甚至中央臺每周也有固定時間的欄目性宣傳。但只修附表,而不注重“內”的根本的隱患,卻暴露出極大的難以讓人折服的根本性問題。
以下是筆者曾經遇到過幾個問題,僅供關心金銀幣未來發展的朋友們思考!
1、問;曦雨先生您好,我是從電視上知道我們國家還有金銀幣的,這個東西很精制、我很喜歡,請問目前國內有沒有專門經營此業務的市場?特別是新發行的平價彩幣,在那里能夠買到?因為我的女朋友是屬猴的,所以想買一枚送給她作為本命年的紀念。望回復!謝謝!
回:這位朋友您好:
A,目前國內相對的集中性民間金銀幣市場,共有有3處,分別在上海、北京和廣州,那里的民間投資者及實力幣商分布較多,品種較全您有空時可以去逛逛。
B、您想在國內平價預購的猴年生肖彩幣,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由于前些年國內消費總水平的不足,大多數老百姓還不能購買或直接消費,所以經時任人總行領導決定,大多的金銀幣發行只面對國際。立足海外通過各種營銷、宣傳手段進行創匯。所以絕大部分是由駐扎在香港的長城公司負責總經銷。但由于國外真正能夠收藏我國幣種的人又非常稀少,而國內總體消費水平又在逐年增高,所以目前絕大部分彩幣都是通過非法的境外走私回流大陸的。現在這個傳統營銷辦法,總公司目前還沒有及時糾正,所以您現在想平價購買現今還不太容易。
2、問;我是天津的一名老字畫的收藏者,前些天我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國內還有一個金銀幣市場。請問,這個領域的定位是什么?所推崇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收藏品還是純工藝品?
回這位天津的朋友:
自87年,中國人民銀行開設金幣總公司后,這些年來一直由該公司研究并立項向社會推廣及組織發售工作,金銀幣的總體經營思路,應該是通過越來越精美的工藝,及越來越迎合投資大眾集藏、欣賞的藝術收藏品。
3、我也很喜歡收藏,也經常逛位于上海盧灣區的盧工郵幣卡市場,通過了解得知,這個市場的總體運營發展好像特別畸形。人流雖多,但新品炒作行為太過明顯。發行年代越久、存世量越少,題材再好,也無人問津,甚至價位在沒有變化的基礎上還有每況愈下的走勢,請問這種所謂的現代金銀幣藏品如何讓人信服?又該如何收藏?今天買進的所謂新品,明天是否也會有被遺忘角落甚至無法變現的可能?請問這是什么原因?
回這位朋友:
現代金銀幣的發展其實在很多方面,有借鑒郵票市場的理念發展經驗,舉個例子,最初郵票的大眾集藏發生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而在以后出現過85、88、91、97、01、04幾次比較有代表性的火暴行情,它的最初興起,是由單一的輿論宣傳導向、題材相對多元化和比較低廉的價格引發的。通過較早期的一批老的集藏隊伍帶動,加大電視、電臺宣傳而逐漸緩慢升值形成的大眾收藏品。在83年之前,人們大多注重的是以藏養藏,用手里的復品去市場中換取自己所缺少的其他品種,后來通過當時郵電部的一些相對的內部資料,了解到發行量及一些更為珍貴的其他品種,而就在此時,中國郵票在中國的大地上,首次出現了“市場化”的朦朧概念。集郵這一名詞也逐漸被世人所接受,在當時被很多人列為很有文化底蘊的高層次追求。
越來越多人的集藏與越來越多人的參與,在82年以后隨著80年首輪生肖《猴》穩定升值效應的帶動下,一些集藏參與群體逐漸感覺到潛在商機的韻味。部分集郵者也逐步向擺地攤和職業化郵商過度。當然摻雜著一定角度的“人為炒作價值”,也從此開始快速爆發起來。
到了84年,年票預定工作開始逐步完善,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收集,也逐漸轉化為一步到位的預定式收藏。更多人士的參與,在集藏認知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不成熟的轉變,導致爆炒新品局面的日趨形成,在賺錢效應的帶領下,人們不再關注老票的集藏,甚至文革郵票也是無人問津。越滾越大的雪球式人群,逐漸失去理性,瘋狂購買,價格猛漲,發行天量的新票與量少績優的老票價格嚴重背離。以致一發不可收拾。與此同時,郵電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將來所會帶來的危急,一方面為了保全效益的大量印制郵票(尤其是特種郵票),一方面也給以近瘋狂的非理性投資市場降降溫。
《熊貓》小型張應聲落地。價格隨之一瀉千里。當時年代用血汗錢在高位買入新品的投資大眾遭受重創,也首次感悟到,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收藏品資本投機市場,也會同樣存在著的風險危機。
87年末,隨著國家郵電部政策導向的及時糾正,以及短線炒作人士的退避、反思,郵市開始再次向更理性發展,老票的價值穩步回升,在市場總體的價格穩定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更多人在每年預定新品的同時則更加看重了老票的投資價值。越老的郵票越值錢,越量少的郵票更有價值,也形成了當時郵票更理性收藏的主旋律。
時至今日,在郵市經歷了那么多次大大小小的行情后,老票逐漸升值的穩定效應,在廣大的真正收藏群體的追捧下,還是繼續扮演者市場能夠再持續發展的潛在動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所以講了一段關于郵票市場的興起歷史,目的也是為了引起更多的金銀幣參與群體的注意,通過真正意義上,穩定物有所值理念的培養,大膽推崇開發老幣研究工作而最終形成穩定升值效應,以激發、帶動更多的集藏消費群體的穩定性主動收藏,來加速推進金銀幣市場,最終形成以“收藏帶動投資”為主的說服力。
三、《經銷點到底在為我們做些什么?》
有關這個話題我不想說的太多,因為我并不是金總內部職工,好多層面也不是很清楚。但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也是代表廣大金銀幣收藏投資者來說,除已近金價的熊貓幣外,我和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還從來沒有在這些所謂的經銷點里,買到過一套平價發行或低于市場價格的金銀幣!
經銷點,顧名思義,應該是立足于促進金幣發行、發售,向更多集藏人士,開設的一個,能夠直接用平價購買到的社會公眾窗口,目的應該是讓分布于祖國更多的省市、地區的廣大泉友,不用來京即可購買到的“中間橋梁”。而通過集藏者的購買最終形成無形的社會宣傳工具,進而帶動社會更多人士的積極參與。
而目前這些經銷點又是如何將這些國家的產物行銷于我們的呢?
想清楚嗎?想了解嗎?想知道嗎?看看盧工市場,逛逛馬甸郵市,一去便知!
經銷點的設立,我想金總的領導們,最初也應該不是這個初衷或想達到現如今的這個目的吧。更需要闡明的是曦雨撰文此稿的目的也絕非就想全盤的推倒這些經銷點。但曦雨希望,通過我和我們的建議促進總公司內部整改,合理運用這把與民溝通的雙刃劍,使其發揮本該發揮得很好的作用及目的。
火,可以用來煮飯、煲湯,但更能夠燒毀一切本不該燒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