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澤時
記得彩金幣俏的時候見風就漲,一會一個樣,但是越漲這買的人就越瘋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縮水了50% 的金銀幣還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唯恐入市又受新傷,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買漲不買跌的逆反心理呢?
首先從投資心理來看,金銀幣以特有的投資收藏特性與經濟環境以及時間和價值的緊密聯系決定了其波動較大但長期看好的特點,具體地說就是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上漲時越是新品精品越是搶手,越是被大眾推崇的品種越受追捧,在不斷提高回報率的非理性追買中直至無力再創新高,受資本市場峰谷輪回的規矩制約重新接受時間對價值、價格的考驗。而一旦從高位上回落時,又極易受到比仿效應的影響,一個品種的下跌導致許多品種跟跌,在不知何時跌到底的猶豫中,不但加重了持幣待購的心理期待,而且常常使整體價格一跌再跌,越跌越冷,越冷越跌。這種資本市場特有的“買漲不買跌”的非理性選擇常常使具體的資本品種既能不斷創新高,亦能不斷創新低,股市如此,匯市如此,幣市也如此,近二年中幣市的漲跌趨勢就是這種投資心理的最好說明。
其 實,無論是作為集藏者,還是作為投資者,成功者的成功之處就是不被人云亦云所左右,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對大勢的判斷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其次從具體市場來看,資本市場的不振與持續下跌是所有入市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現實,以幣市為例,持續的低迷對管理者來說,市價低了,新品的入市價自熱就低了。去年的《西游記》一組彩金幣可以借《京劇藝術》、《紅樓夢》之威高開高走。今年的《西游記》二組是只能夾住尾巴了。這一低少則減少國有資產上千萬元的利潤收入,多則可達幾個億。雖說可以通過發行量發行品種的擴大來彌補這一損失,但如果觀望的人多了,還是會極大地影響其一本萬利的計劃的。而幣市整體不振對經營者來說,為保證資金的流動性,固然可以不顧利潤的下降,甚至虧本大出血,但經營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利潤的穩定增長,如果一直虧本不是關門大吉就是耐心等待了。至于集幣收藏者,雖說是興趣愛好所至,但幣品一個勁的跌心情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更何況市場上競能買到低于金總銷售點牌價20%的《神舟五號》、《元宵節》又何樂不為呢?
第三,從品種價位來看,按照資本市場的投資利潤大小取決于入市價位的高低這一定理。無論是買漲還是買跌,入市價位就已經決定了一切。從目前各大類幣中的材料價與銷售價來看,投資型的熊貓金幣兩者之比為1:1.10倍左右;本色金幣新品兩者之間為1:1.50倍左右。如《元宵節》、《春節》;1/2盎司彩金幣新品兩者之比1:2.2倍左右,如《天女散花》、《夸父追日》等與其發行時的材料價與銷售價之比已很接近。即使是《貴妃醉酒》等高價彩金幣也跌去近50%,不要說與絕大部分已入市者手中的套牢價格相比有天壤之別,就是單從材料銷售價之比來看也具備了價位的優勢。雖然 受周邊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幣市可能還有一跌或者不斷盤整,但指望它再有大的降臨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 由此看來,買漲買跌是理性選擇還是人云亦云,關鍵在于入市者對幣市行情的認識程度,對所需幣品的迫切程度,以及對所持幣品上升空間的期望程度,而看中符合自己心理價位的集幣者,投資者,不妨先把價格的未來變動因素放到一邊,根據自己對未來幣市行情的判斷,作出選擇,畢竟真正的理性選擇是在行情上升時入袋為安的是資金,而行情盤跌時入袋為安的是幣品,何必人云亦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