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世界方圓乾坤
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今天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開館,其主旨是建立錢幣研究基地,宣傳中國貨幣文化歷史,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
該館收藏著中國自古至今的金融史料和珍貴貨幣實物,系統地展示貨幣在中國的產生、發展歷程及其對經濟社會歷史演變的影響,集知識性和觀賞性于一體。館藏中眾多精品孤品錢幣,讓看客大看眼界:有世界唯一的明代錢幣“泰昌通寶折五”,有二十七乘以四十公分的中國最大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等珍品。
流連于館內,原始時代的串串小貝,會引人無限遐想和幽幽古思;春秋戰國的刀布幣,會讓你似見刀光劍影,似聞鼓角爭鳴;精品迭出的荊楚錢幣,再現著楚文化的輝煌燦爛;清代的銀幣,展示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血斑淚痕;民國的錢幣,向人訴說著舊中國的反動與腐朽。
“興亡誰能定,興衰豈無憑”。在錢幣世界、方圓乾坤里,翻開每一頁歷史瞬間,就像進入時間隧道的行程,從貨幣材料、幣值和制作中可了解歷代王朝的盛衰強弱,貨幣也是中國文字和書法藝術嬗變歷史的載體,可看到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歷代民眾的聰明才智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得以充分展現。
中國有四千年的貨幣使用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據稱西方最早的錢幣發現于公元前七、八世紀,正值中國的周王朝,當時中國早就有了錢幣。中國北宋時期的“交子”,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比歐美發達國家早七百年。元朝初,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當時歐洲貨幣經濟最發達的威尼斯來到中國,見到中國貨幣也大為驚奇。
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貨幣已獨立發展成了一種貨幣文化。管子就指出“湯以基山之金鑄幣”,司馬遷說“高辛氏以前就有龜貝金錢刀幣”,班固言“神農氏時就有金刀龜貝”,鄭樵稱“陶唐氏謂之泉,商周人謂之布”。南北朝時期,中國就有了專門研究錢幣的著作《劉氏錢志》和《顧恒錢譜》,這比歐洲早八百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專家說,因為鑄造和流通的地方性,中國貨幣品種之多,形式之異,材質之豐,稱謂之繁,給收藏者帶來了諸多難處,有多少流落的珍貴古幣也就不得而知。
記者:艾啟平 張從發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