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錢鑄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定都天京(今南京市)之時。太平天國的錢幣,有過金幣、銀幣和銅錢。但金銀幣形制情況不詳。流傳下來的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銅錢,都是在1853年至1864年間所鑄。當時在太平天國內部實行的是所謂的圣庫制度,任何東西都以圣字相稱,鑄錢當然也不例外,幣面全為漢文。大部分錢的面文為“太平天國”四字,背文為“圣寶”二字;有的錢面文為“太平圣寶”四字,背文為“天國”二字;也有的錢幣面文為“天國”二字,背文為“圣寶”二字。大者比銀元稍大,小者如制錢,輕重份量不等,有數樣品種。太平天國錢上的“國”字,外框是“囗”,里面是“王”,似“國”字,既不是繁體字的“國”,也不是簡化字的“國”。太平天國錢絕大多數為“圣寶”,只有很少量的“通寶”,沒有“元寶”、“重寶”等品種。太平天國錢文上的字體有宋體、楷書、隱起文等數種,宋體小平背橫“圣寶”是太平天國銅錢中最多的一種,隱起文錢最少。這是太平天國文書和貨幣的特征。
目前,太平天國錢小平背橫“圣寶”值數十元一枚;折五、折二背橫“圣寶”值數百元至上千元一枚;太平天國錢小平、折十小型、折五背橫“圣寶”值數百元至上千元一枚;太平天國錢折五十背豎“圣寶”及當二十背豎“圣寶”均為無價之寶,價格在上萬元以上一枚。太平天國銅錢因其版式太繁雜,價格又不菲,深受集幣愛好者喜愛,其中以太平天國“通寶”與特大型的花錢、鎮庫錢最為少見,因而傳于世的贗品、臆造品特多,市面上常見的幾乎已經無一不假了,集幣愛好者在買進時要認真觀察包漿與銹色,仔細辨音,最好能與真品對照鑒定,或者在行家的指導下購買。
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吳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