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8日中國金幣網發表了1210會議嘉賓李鐵生先生的文章,我感到納悶和奇怪的是單獨發表了李鐵生先生的文章,此次與會代表共30余人,難道其他代表沒有發言?亦或講的沒有道理嗎?還是金幣總公司認為只有李鐵生發言有道理,或是聽的順耳?廣為納諫、忠言逆耳而聽之、我想才應是金幣總公司的胸懷。這樣才能歷行改革成就一番大事業,將金銀幣事業做大做強!
金幣總公司單獨刊登李鐵生先生的文章,我想可能最入耳的部分是:
在三種幣中,收藏幣是最具有文化的一塊。按照國外的經驗,收藏幣是緩慢增值的,它的升值取決于藏品市場的自然消耗,而不是通過大炒大賣。但到了我們國家,由于投資渠道少,現在很多人把收藏幣當作一項可以實現暴富的投資,像當年的"山河一片紅"、"猴票"等郵品一樣,人為地炒起來,結果雖然富了一批人,但大部分的投資者卻是被套了,F在有些人"義憤填膺",把套牢的罪責歸咎到發售機構,我看,這些人是投資量太大,求勝心太切了吧?我提醒大家,套住是正常的,所有的投資市場,例如股票,不也有被套住的嗎?投資就有風險,把收藏幣用來投資也一樣,尤其盲目的投機,被套的可能也就大些。
此部分歸納起來可分為幾點:
1、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收藏幣增值是緩慢的, 升值取決于自然消耗而不是大炒大賣。
請問李老,1979年到目前發行了許多金銀幣,很多品種也經歷了長達20年的消耗,也未被大炒大賣過,發行量也很少。那為什么很多品種沒有緩慢增值,甚至有些品種被當作黃金賣。如:1993年發行的1/4盎司的孔雀開屏。
2、我們國家投資投資渠道少,把收藏幣當作一項可以實現暴富的投資。
我們國家的投資渠道少么?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股票、期貨、外匯寶、房地產等等。將金銀幣進行收藏投資是很小的一個群體,也是金幣總公司倡導的。"快樂收藏、理性投資"。我想很多人把金銀幣當作一項投資是不錯的。
3、山河一遍紅、猴票是人為炒起來的。
山河一片紅、猴票果真是人為炒起來的么?那么現在人的經濟實力強了,為什么現在的猴票沒有炒起來呢?說到底,收藏品的價格是由相應的收藏投資群體決定的。我在家里做了一個絕版的木制小兔子,發行量就一枚。你說它值錢么?發行20幾年的很多量小金幣沒有增值也是這個道理(金銀幣的收藏群體太小)。
4、把套牢的罪責歸咎到發售機構是錯誤的。
提到套牢,很多人認為,只有股票、期貨、郵票,F在還有金銀幣。實際上套牢與贏利是廣泛的。生產資料、產品都存在著價格波動。現在的關鍵是收藏投資者沒有機會買到平價幣,而不是李老你所說的將罪責歸咎到發售機構,我們只是要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發售體制。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收藏者買不到平價幣,很多有背景有關系的人能拿到大量的平價幣,高價賣給大戶、賣給市場內。如同80年代的官倒,利用價格雙軌制謀求暴利。我們沒有將套牢歸咎給任何人,只是要一個公正的發售制度。
最后要說的是愛幣與愛錢并不矛盾,有錢才能買到喜愛的幣,沒錢愛幣也只能是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