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所有權(quán)屬作者,《金幣資訊》報及中國集幣在線,如需引用,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及《金幣資訊》字樣,謝謝!
作者:張健初
蘇州與北京周口店,一南一北,一園林,一遺址,本是互不相干的兩個地方,但因為同樣被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因此2004年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三組紀念幣,便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上,前者為“蘇州古典園林”(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1997),后者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這也是兩枚紀念幣的全稱。
世界遺產(chǎn)分“文化”與“自然”兩類,其中文化遺產(chǎn)的定義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文物: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zhì)成份或結(jié)構(gòu)、銘文、窟洞以及聯(lián)合體;其二,建筑群: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jié)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其三,遺址:從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lián)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念幣系列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連續(xù)推出了三組,開篇之作是2002年10月25日率先問世的“萬里長城”(長城,Great Wall,1987)、“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1987)。前者背面主圖為長城烽火臺,右上方是矗立在蜿蜒群山中的長城主體。一遠一近,突出了萬里長城的雄偉氣勢;后者設計思路相仿,前景為將軍俑特寫,背景為兵馬俑坑局部;2003年11月18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系列又添“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曲阜的孔廟、孔林和孔府,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1994)、“明清故宮”(故宮,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987)兩枚。其中前者主圖為孔廟大成殿,上方為孔林神道的萬古長春坊和孔府大門門匾;后者通過打開的宮門,依序表現(xiàn)的,是故宮太和門、金水橋以及故宮三大殿。今年推出的“蘇州古典園林”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背圖主景圖案分別為拙政園的亭臺樓閣和花木泉石,以及北京人復原像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局部。三組紀念幣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設計者不嫌繁雜,將想表現(xiàn)的對象,盡可能一一擠進畫面。但由于要表現(xiàn)的東西太多,所以畫面撐得過滿,反過來破壞了紀念幣整體圖案的美。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念幣正面圖案相同,中間國徽,上方國名,下方年號。黃銅合金,直徑30毫米,面額均為5元。三組紀念幣不同之處,在于發(fā)行量呈逐年減少態(tài)勢。其中一組為1000萬,到二組則減少到800萬,今年推出的三組,又縮減為600萬。減幅分別為20%和25%,三組與一組相比,減幅更高達40%。同一選題紀念幣,發(fā)行量逐年減少,表明中國人民銀行不斷修正的紀念幣發(fā)行政策。正因為如此,三組在這個系列中“瓶頸”效應,得到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
近些天陸續(xù)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第三組問世,開盤價格在15元左右,明顯高于前兩組的市價(12-13元)。但縱向比較,同為600萬發(fā)行量的“熊貓”與“金絲猴”,目前市價在95元附近,參考這個基數(shù),“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三組,完全是大底部的價格,其后市,應該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由于限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因而同是世界遺產(chǎn)的九寨溝、黃龍、武陵源等,就不能列入這個系列,而泰山、黃山為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則可以與拉薩布達拉宮、武當山古建筑群、廬山國家公園、麗江古城等,陸續(xù)與廣大集幣愛好者見面。這是非常大也非常讓國人自豪的選題,相信隨時間推移,“世界文化遺產(chǎn)”系列會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重視。